普洱杂志:何仕华的风雨邦崴路
1991年的云南边地,蜿蜒的盘山小路作为村落之间唯一的连接,泥泞的土路上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几辆车子,只有那些光着脚的少数民族走在路上,上山下山,每天往返十多公里。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处群山环绕,常年云海笼罩的大坝子,四周茂密的原始丛林中,连片的古茶园和参天大树共生共荣。深山中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世代饮茶,却不知身边最熟悉的茶树,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源”的重要地位。
茶人,何仕华
何仕华曾任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行政公署对外经贸易局主管茶叶生产的副局长,退休后做起了茶人。他监制的普洱茶重质不重量,只为在古树茶市场建立起一个标志性的经典范本,在做好茶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保护古树茶的重要性。
初见何老,很难想象他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的目光还如同当年寻茶路上那般坚定而炯炯有神,走路的时候脚步轻快稳健,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股拼劲儿。何老现在常常奔走于各大茶园,每天他都会准时到他的茶室,与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茶友分享介绍普洱茶,茶室常常宾客满座,拜访者和采访者络绎不绝。
我们一行人来到何老的茶室,在这个茶香四溢的屋子里,不仅有茶,更像一个鲜活的普洱茶历史博物馆。一排靠墙的书柜上满满当当摆放着有关茶的图书、杂志和各种珍贵书籍,对面另一面墙上的玻璃橱柜里陈列着各种精致的茶玩意儿,让人忍不住把视线和身体都转移到橱窗前,细细观看。
刚落座时,何老便拿出班比腊告古树茶,动作娴熟又麻利地开始烧水、煮茶,换上青花图案的小茶杯,招待我们每个人。
秋天的阳光格外温暖,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晒太阳,跟随何老的思绪,时间回到1991年那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那时寻茶路
因为从历史记载和普洱茶树资源的角度上来看,何仕华坚信思茅地区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古老茶树,1980年至1996年的十多年间,他走遍思茅(今日普洱)的山山水水,向无数茶农调查和探访古茶树生长的地方,只为圆一个心愿:在普洱茶的故乡找到一棵茶树王。
1991年1月,在昆明全省茶叶订货会上,出席会议的何老对澜沧县茶厂副厂长吴应名说:“要是我们思茅有一棵茶树王就好了。”吴应名连忙回答:“有的嘛!在我们澜沧邦崴村新寨就有一棵,前几年杨德兴他们就普查过,两人合抱才抱得过来。”听到此消息的何老如获至宝回到思茅后便开始策划邦崴之行。
上山的路途并不顺利,邦崴大茶树生长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一路上小车、卡车、拖拉机不停切换,经过两天的颠簸终于到达邦崴村。
邦崴大茶树长在邦崴村西北坡园地,何老发现这棵大茶树的生长环境与他考察的其他古茶园环境大不相同。其他地区的古茶树几乎连片生长,或者是植根于原始密林之中,而邦崴这棵大茶树的四周全是农田,只有这一棵茶树孤零零的生长,显得格外抢眼。
大茶树高12m,树冠最大幅度7.8m,还有露出地面的粗大侧根,直径达24m,枝叶茂密,生机盎然。为收集邦崴大茶树的更多信息何老找到了茶树的所有者魏壮和,他的妻子赵云花说,“这棵大茶树在我们小时候就这么大了。几十年不见长大,一直就这样。我们搭梯子上去采茶,但每年的产量只有十多斤,夏茶不怎么发,树太大遮住了太阳,粮食种不出来,今年采完春茶后我们就要把它砍掉了。”何老一听急了,急忙打断她的话,并向夫妻两人反复强调这棵大茶树的重要性。他担心魏家夫妇砍树,又找到邦崴村村长和富东乡乡长,同时在邦崴村召开百人村民大会,宣传保护大茶树的意义及其价值。为了确保大茶树的完好无损,1991年12月,他向局里申请专项拨款保护邦崴大茶树,并将这棵树购买下来,为国家所有。何老从斧头下救下“国宝”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交口称赞。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多次考察和论证,他“救下”的这棵大茶树定性为“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完善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证据链,奠定了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重要地位。
听何老娓娓道来那年的故事不免感慨,这位老人不仅清楚记得事情发生的年月日,他诚恳的语气里还道出当年寻茶之路的艰辛。在古茶树价值不受重视的年代,为了得到认可和支持,过程避免不了处处碰壁,被人质疑、嘲笑,这样的坚持和执着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古茶保护第一人
当我们聊到目前茶叶市场的浮躁,古茶树被过度采摘时,平静的何老变得激动起来,他说:“这些在大自然中,平平安安生长了上千年的古茶树,要是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那绝对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罪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靠茶叶脱贫致富,导致茶树被过度的采摘,有的茶树四周被围上铁栅栏,古茶树周围的青草地上光秃秃的什么都长不出来,人为刻意的保护,其实已经破坏了茶树自然生长的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我早就告诉过他们的,我早就告诉过他们的……”何老眼里写满了无奈,口里念念有词,他反复说着对古茶如何保护,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他对目前古树茶园的管理情况深感痛心。
早在1986年的时候,何老就提出了要保护古茶园。“那是抓生产的年代啊!”他激动地说,“村民们砍掉很多古茶树,就连那些需要几人合抱得过来的大茶树也被斧头砍倒,转而用来种植甘蔗。但那些地上土层薄,根本种不了甘蔗。”为挽救越来越稀少的古茶树,已经退休的何老奔走在普洱的各大茶山,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向当地人宣传保护古茶树资源,从未停歇。
2007年以后古树茶一路走红,何老特别开心,因为他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果。在央视的宣传下,《景迈山的春风》《古茶树的王国》相继问世,以及《话说茶文化》等纪录片的播放,古茶树终于走进大众的视野。何老一直走在推广古树茶的路上,当我问他对普洱茶的未来发展和建议时,他想了一会儿说道,首先还是要在茶产品技术上把关,制作工艺不达标的普洱茶流入市场只会败坏普洱茶的名声;其次,加强茶园管理和古茶树嫁接。多种树发展有机茶园,让茶园保持生物多样性,用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种好茶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全部都是踏踏实实的实践经验。”何老说。
离开何老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普洱茶的未来和我们每个普洱人息息相关。现在茶农已逐步年轻化,我内心期盼这些年轻的茶农,能看到、听到这些一辈子爱茶、为茶的老茶人的心声,保护好环境和茶树资源,踏踏实实地把普洱茶做好。
本文节选自《何仕华的风雨邦崴路》
作者丨赵栩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11月刊
作者丨赵栩,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