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宋徽宗,点起中国茶文化最华丽的一朵汤花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徽宗赵佶稳坐江山,那时,他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在世界上最为富庶,最具文明气味的这个王朝里,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并且是最青春,最具艺术气质的皇帝。这三年,是他从25岁到28岁的三年,也是做皇帝的第7年到第10年的三年。这三年里,黄河清了三次。今日的气候地理学家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说,平均40余年,浊浪滔天的黄河就会清一次。
在今天,黄河清或浊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近代以前的中国,那些迷信天人合一“学说”的中国无聊文人们,却把这种现象附会成一种暗示政治清明或者混乱的象征。按常理,黄河浊,说明政治混乱,天下的第一责任人皇帝就得下诏罪己,向老天爷认罪。可其实这是不必的,因为黄河常浊,几乎每年都浊,总不能让皇帝年年认罪。所以,黄河浊,其实是没人留意的。可黄河清那就不一样了,这可应了一句话——“海清河晏”,是天下的大喜事,值得大大庆贺!“海清”,就是大海很听话,不闹台风海啸;“河晏”,就是黄河更听话,连水都清了,又怎么会闹“决堤”这类破事呢?海清河晏,说明天下治理很好,连老天爷都高兴,所以才开恩让人间呈现出这样的吉祥瑞丽景象。
所以,大观那三年间,黄河每天都清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中国历史上83个王朝总共出了559位帝王,赶巧碰上黄河连清三年的皇帝只有宋徽宗赵佶这么一位幸运儿。所以,黄河沿线各地官员上表报告河清瑞象,赞美吾皇治理有方,德配天地,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马屁表彰雪片一样飞到汴京皇宫里来。而大宋皇帝赵佶也很重视这些马屁表彰,因为那些玩意,不仅对那些制造马屁的官员很重要,对他更重要!要知道,十年前,在他登基之前,在他还是端王的时候,曾有不少大臣质疑他性情轻浮,适合做一位好文青,而不适合做一位好皇帝。如今,干皇帝十年以后,那些依旧质疑他的臣民可以闭嘴了,因为黄河碧波荡漾的浪花,已经无比雄辩地给出了答案:他,大宋皇帝赵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同样卓越的皇帝!
于是,他可以心安理得好好喝茶了,不仅可以好好喝茶,还可以好好写下茶文章。于是,他就写了二十篇茶文章,后人把这些文章编在一起,名为《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叫《茶论》。这在序中已经说得很明白:“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这与赵佶同时代的另一位茶人熊蕃所作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所记的“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大观茶论》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确凿无疑。不过,和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北苑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等宋人茶学著作都很简略一样,《大观茶论》虽说有二十篇,但每篇不过数十字,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余字罢了,够精简的。
这三千余字的《大观茶论》快被说烂了。赞美者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入门之作,时至今日,依旧可通过《大观茶论》,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但若回到赵佶的时代,不难发现这部茶论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多数内容,如茶的产地、种植、制作、茶具等内容,不过抄录沿袭前人的说法罢了。
这部茶论真正有创见的是《水》《点》《味》《色》《香》这涉及茶的品饮鉴赏艺术的五篇。例如烹茶所用之水,前人动辄称某地水最佳,某地水其次,某地水不行云云,赵佶从自己品饮经验出发,驳斥了这些看法,说这些说法不切实际,而只需“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坚持了烹茶用水的常识,而没玩那些毫无道理,又玄乎其玄的东西。
而《点》一篇,则是这部茶论的精华所在,不仅篇幅最长,也极为细致,诗意而精微地描述了宋代点茶艺术的细节和精髓。如其中描写点茶的手法时说:“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这些描述,语言精美,细致生动,意境微妙,对点茶讲究力道的巧妙,手指、腕力的恰到好处和工具运用的熟练和谐都有精彩的描述,若非本人有极高的点茶技巧和经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这生动说明,赵佶本人就是一位点茶高手,甚至就是一位高超的点茶艺术家。而他身边极为宠信的权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的记载也旁证了这一点。这则记载中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徽宗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亲手分茶给诸臣品饮。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和蔡京这则《延福宫曲宴记》中对点茶的记载交相辉映,互相印证,共同为我们描绘了北宋最后十余年时光里,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
那这种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一幅奇异景象呢?说简单点吧,那时的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艺术,并且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创作活动。赵佶《大观茶论·点》和蔡京《延福宫曲宴记》告诉我们,那时茶艺,也就是赵佶所说的“茶之根本立矣”的茶艺的根本,是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巧的点茶技艺,在茶汤的汤面上点出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精巧艺术作品。至于那具体是一些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惜墨如金的赵佶和蔡京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早已不难想象那些点茶汤面上的缓缓荡漾流溢的汤花,那些“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东西,必定是一些瞬时存在的精美图案。那些图案,可能是一幅意境清丽洒脱的山水画,或者是一幅花石纲大理石上的写意泼墨山水画,可能是一幅笔致精工的院体花鸟画,可能是一幅清癯劲瘦赵佶的瘦金体书法,或者是一幅笔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蔡体书法作品。但不论是什么图案,都得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可惜的只是,这是一种瞬间存在的艺术作品,在没有照相机、摄影机的年代,这样的作品只能存在一小会儿,然后就被观赏的人们分吃掉了。
而那些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分吃掉的艺术作品,便是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宋代流行点茶,把精工制作的茶团碾磨成粉末,喝时注汤点拂,直至点拂成精美的艺术图案,观赏一会儿之后再把茶汤分给大家喝掉。而这,就是宋代点茶艺术最直观的真相。所以,宋代的点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活动,它要求点茶的人,本身就是一位高超的艺术家,能用茶汤作画、写字,创作出精美的平面视角艺术作品。中国茶道起源于唐代,但在宋代,中国茶道才真正上升为一种艺术。以陆羽《茶经》和赵州和尚一则“吃茶去”的禅宗公案为标志,唐人发现了喝茶能提神醒脑,有益于坐禅的使用价值和“茶禅一体”的哲学价值。宋代,中国茶道从实用性和哲学性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华丽变身为融实用性、哲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必须是像宋徽宗赵佶和书法家蔡京这样高明的艺术家和鉴赏家。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活动门槛太高了,简直高不可攀。想想看,就算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昌盛繁荣的艺术之国大宋,天下又能有多少如赵佶、蔡京这样的顶级艺术家?于是,这样的艺术就显得华丽到精致,又脆弱到极致。在十二世纪初绚丽的阳光中,一位拥有绝世才华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带领一群诗书画浸染出来的蔡京这样的艺术家大臣(蔡京是一位顶级书法家,他的字早在那时就被炒到了上万两白银一幅,赵佶本人就是超级“蔡粉”,做端王的时候就曾自掏腰包,买过不少他的书法作品),居住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汴京”最豪华精美的宫殿里,一遍又一遍进行着点茶这样华丽精美的艺术活动。当他们一遍又一遍点起世界上最为灿烂美丽的茶的汤花,凝视着那些汤花中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精美图案时,他们根本料想不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其实是中国茶艺术时代里的高峰体验。之后,茶的艺术必将从高峰跌落,后世的所谓一切茶道、茶艺,必将统统徒有其表,有名无实。而真正的茶艺复兴,也必将遥遥无期,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产生那么多和他们一样绝顶高明的茶的艺术家。
当然,这是后话,还是让我们回到大宋,回到《大观茶论》,回到中国茶艺术的顶峰体验上吧。就在那种高峰体验中,单纯以艺术标准而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写了《大观茶论》,如实记录了中国茶艺术顶峰之上最为华丽惊艳的一缕汤花。
遗憾的只是,那缕无比惊艳的汤花太脆弱了。黄河清了,天下太平这样的错觉,让记录者赵佶心安理得,在《大观茶论》序中志得意满地写下了他对茶和天下的感悟。他说“本朝之兴……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说自己牛逼。乱世的时候,人们逃命、忙饱肚子都困难,哪有闲心喝茶?只有出了自己这样的牛逼皇帝,天下才会太平,人们才玩得起“碎玉锵金,啜英咀华”的这种点茶“烧金”艺术。
赵佶忘了,即使在他当皇帝的年代,天下绝大多数的人们,也玩不了点茶那样的“烧金”游戏。那时,他也根本无法料到,再好的福分,都会享完,仅仅10年之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就来了,哗啦啦一下大厦倾,大宋王朝瞬间突然死亡,好不容易才挣扎着留下半条命,留下一个“南宋”。而他,也在“靖康耻”后的不久受尽屈辱,凄凉客死北国他乡,让他在《大观茶论》中留下的这段话成为一个千古笑柄。
作为艺术家,赵佶创造了院体宫廷画和瘦金体书法,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作为茶人,赵佶是一位绝顶的点茶高手,描绘下了中国茶艺术巅峰之上的惊艳花朵,堪称一位伟大的茶人。可作为皇帝,他祸国、祸己、殃民,实在太扯淡!可真正扯淡的是他吗?要知道,皇帝,不是他自己争来的,而是别人给他的。早在讨论是否应该让他当皇帝的时候,当时的宰相章惇和一帮大臣就极力反对,说他轻佻不可治国。然而,当时的体制还是让一个大家都已看明白只适合当艺术家而不适合当一国之君的人成为了皇帝,而那个看得最明白也反对得最大胆的人,却被后人看成了大奸臣。这种事儿,不仅太扯淡,而且扯淡得太久了。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雷杰龙/文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徽宗赵佶稳坐江山,那时,他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在世界上最为富庶,最具文明气味的这个王朝里,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并且是最青春,最具艺术气质的皇帝。这三年,是他从25岁到28岁的三年,也是做皇帝的第7年到第10年的三年。这三年里,黄河清了三次。今日的气候地理学家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说,平均40余年,浊浪滔天的黄河就会清一次。
在今天,黄河清或浊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近代以前的中国,那些迷信天人合一“学说”的中国无聊文人们,却把这种现象附会成一种暗示政治清明或者混乱的象征。按常理,黄河浊,说明政治混乱,天下的第一责任人皇帝就得下诏罪己,向老天爷认罪。可其实这是不必的,因为黄河常浊,几乎每年都浊,总不能让皇帝年年认罪。所以,黄河浊,其实是没人留意的。可黄河清那就不一样了,这可应了一句话——“海清河晏”,是天下的大喜事,值得大大庆贺!“海清”,就是大海很听话,不闹台风海啸;“河晏”,就是黄河更听话,连水都清了,又怎么会闹“决堤”这类破事呢?海清河晏,说明天下治理很好,连老天爷都高兴,所以才开恩让人间呈现出这样的吉祥瑞丽景象。
所以,大观那三年间,黄河每天都清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中国历史上83个王朝总共出了559位帝王,赶巧碰上黄河连清三年的皇帝只有宋徽宗赵佶这么一位幸运儿。所以,黄河沿线各地官员上表报告河清瑞象,赞美吾皇治理有方,德配天地,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马屁表彰雪片一样飞到汴京皇宫里来。而大宋皇帝赵佶也很重视这些马屁表彰,因为那些玩意,不仅对那些制造马屁的官员很重要,对他更重要!要知道,十年前,在他登基之前,在他还是端王的时候,曾有不少大臣质疑他性情轻浮,适合做一位好文青,而不适合做一位好皇帝。如今,干皇帝十年以后,那些依旧质疑他的臣民可以闭嘴了,因为黄河碧波荡漾的浪花,已经无比雄辩地给出了答案:他,大宋皇帝赵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同样卓越的皇帝!
于是,他可以心安理得好好喝茶了,不仅可以好好喝茶,还可以好好写下茶文章。于是,他就写了二十篇茶文章,后人把这些文章编在一起,名为《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叫《茶论》。这在序中已经说得很明白:“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这与赵佶同时代的另一位茶人熊蕃所作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所记的“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大观茶论》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确凿无疑。不过,和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北苑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等宋人茶学著作都很简略一样,《大观茶论》虽说有二十篇,但每篇不过数十字,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余字罢了,够精简的。
这三千余字的《大观茶论》快被说烂了。赞美者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入门之作,时至今日,依旧可通过《大观茶论》,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但若回到赵佶的时代,不难发现这部茶论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多数内容,如茶的产地、种植、制作、茶具等内容,不过抄录沿袭前人的说法罢了。
这部茶论真正有创见的是《水》《点》《味》《色》《香》这涉及茶的品饮鉴赏艺术的五篇。例如烹茶所用之水,前人动辄称某地水最佳,某地水其次,某地水不行云云,赵佶从自己品饮经验出发,驳斥了这些看法,说这些说法不切实际,而只需“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坚持了烹茶用水的常识,而没玩那些毫无道理,又玄乎其玄的东西。
而《点》一篇,则是这部茶论的精华所在,不仅篇幅最长,也极为细致,诗意而精微地描述了宋代点茶艺术的细节和精髓。如其中描写点茶的手法时说:“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这些描述,语言精美,细致生动,意境微妙,对点茶讲究力道的巧妙,手指、腕力的恰到好处和工具运用的熟练和谐都有精彩的描述,若非本人有极高的点茶技巧和经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这生动说明,赵佶本人就是一位点茶高手,甚至就是一位高超的点茶艺术家。而他身边极为宠信的权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的记载也旁证了这一点。这则记载中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徽宗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亲手分茶给诸臣品饮。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和蔡京这则《延福宫曲宴记》中对点茶的记载交相辉映,互相印证,共同为我们描绘了北宋最后十余年时光里,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
那这种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一幅奇异景象呢?说简单点吧,那时的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艺术,并且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创作活动。赵佶《大观茶论·点》和蔡京《延福宫曲宴记》告诉我们,那时茶艺,也就是赵佶所说的“茶之根本立矣”的茶艺的根本,是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巧的点茶技艺,在茶汤的汤面上点出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精巧艺术作品。至于那具体是一些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惜墨如金的赵佶和蔡京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早已不难想象那些点茶汤面上的缓缓荡漾流溢的汤花,那些“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东西,必定是一些瞬时存在的精美图案。那些图案,可能是一幅意境清丽洒脱的山水画,或者是一幅花石纲大理石上的写意泼墨山水画,可能是一幅笔致精工的院体花鸟画,可能是一幅清癯劲瘦赵佶的瘦金体书法,或者是一幅笔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蔡体书法作品。但不论是什么图案,都得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可惜的只是,这是一种瞬间存在的艺术作品,在没有照相机、摄影机的年代,这样的作品只能存在一小会儿,然后就被观赏的人们分吃掉了。
而那些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分吃掉的艺术作品,便是中国茶艺术的最高境界。宋代流行点茶,把精工制作的茶团碾磨成粉末,喝时注汤点拂,直至点拂成精美的艺术图案,观赏一会儿之后再把茶汤分给大家喝掉。而这,就是宋代点茶艺术最直观的真相。所以,宋代的点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活动,它要求点茶的人,本身就是一位高超的艺术家,能用茶汤作画、写字,创作出精美的平面视角艺术作品。中国茶道起源于唐代,但在宋代,中国茶道才真正上升为一种艺术。以陆羽《茶经》和赵州和尚一则“吃茶去”的禅宗公案为标志,唐人发现了喝茶能提神醒脑,有益于坐禅的使用价值和“茶禅一体”的哲学价值。宋代,中国茶道从实用性和哲学性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华丽变身为融实用性、哲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必须是像宋徽宗赵佶和书法家蔡京这样高明的艺术家和鉴赏家。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活动门槛太高了,简直高不可攀。想想看,就算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昌盛繁荣的艺术之国大宋,天下又能有多少如赵佶、蔡京这样的顶级艺术家?于是,这样的艺术就显得华丽到精致,又脆弱到极致。在十二世纪初绚丽的阳光中,一位拥有绝世才华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带领一群诗书画浸染出来的蔡京这样的艺术家大臣(蔡京是一位顶级书法家,他的字早在那时就被炒到了上万两白银一幅,赵佶本人就是超级“蔡粉”,做端王的时候就曾自掏腰包,买过不少他的书法作品),居住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汴京”最豪华精美的宫殿里,一遍又一遍进行着点茶这样华丽精美的艺术活动。当他们一遍又一遍点起世界上最为灿烂美丽的茶的汤花,凝视着那些汤花中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精美图案时,他们根本料想不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其实是中国茶艺术时代里的高峰体验。之后,茶的艺术必将从高峰跌落,后世的所谓一切茶道、茶艺,必将统统徒有其表,有名无实。而真正的茶艺复兴,也必将遥遥无期,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产生那么多和他们一样绝顶高明的茶的艺术家。
当然,这是后话,还是让我们回到大宋,回到《大观茶论》,回到中国茶艺术的顶峰体验上吧。就在那种高峰体验中,单纯以艺术标准而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写了《大观茶论》,如实记录了中国茶艺术顶峰之上最为华丽惊艳的一缕汤花。
遗憾的只是,那缕无比惊艳的汤花太脆弱了。黄河清了,天下太平这样的错觉,让记录者赵佶心安理得,在《大观茶论》序中志得意满地写下了他对茶和天下的感悟。他说“本朝之兴……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说自己牛逼。乱世的时候,人们逃命、忙饱肚子都困难,哪有闲心喝茶?只有出了自己这样的牛逼皇帝,天下才会太平,人们才玩得起“碎玉锵金,啜英咀华”的这种点茶“烧金”艺术。
赵佶忘了,即使在他当皇帝的年代,天下绝大多数的人们,也玩不了点茶那样的“烧金”游戏。那时,他也根本无法料到,再好的福分,都会享完,仅仅10年之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就来了,哗啦啦一下大厦倾,大宋王朝瞬间突然死亡,好不容易才挣扎着留下半条命,留下一个“南宋”。而他,也在“靖康耻”后的不久受尽屈辱,凄凉客死北国他乡,让他在《大观茶论》中留下的这段话成为一个千古笑柄。
作为艺术家,赵佶创造了院体宫廷画和瘦金体书法,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作为茶人,赵佶是一位绝顶的点茶高手,描绘下了中国茶艺术巅峰之上的惊艳花朵,堪称一位伟大的茶人。可作为皇帝,他祸国、祸己、殃民,实在太扯淡!可真正扯淡的是他吗?要知道,皇帝,不是他自己争来的,而是别人给他的。早在讨论是否应该让他当皇帝的时候,当时的宰相章惇和一帮大臣就极力反对,说他轻佻不可治国。然而,当时的体制还是让一个大家都已看明白只适合当艺术家而不适合当一国之君的人成为了皇帝,而那个看得最明白也反对得最大胆的人,却被后人看成了大奸臣。这种事儿,不仅太扯淡,而且扯淡得太久了。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雷杰龙/文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