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我眼中的马哲峰老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
初见马老师
曼贺蚌这个村子是怎么进入我视线的,已经不重要了。只记得去年十月末的那个下午,开着导航去找马哲峰老师的心情是激动的!到了目的地,略微有点紧张,这是官方授予“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荣誉称号的马老师工作室呐!跟着指示牌上到三楼,表明来意,却被当值的茶艺师小姐姐告知马老师不在,上茶山去了。怕我们太失望,又补充一句:“马老师经常上山的。”
茶艺师小姐姐礼貌又不失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于是一同欣赏起挂墙上的各种拓片。从装满一面墙的书架上取出一本早有耳闻的普洱茶书,坐在铺着靛蓝蜡染桌布的方桌上看起书来。一边喝着茶艺师小姐姐端来的茶水,还配有精美的小茶点。
原本计划是打个卡就去爬山的,那天下午与同去的小周姐相对而坐,不觉夕阳西下,茶墨书香的空间让人沉醉,很久没有这样静静地看书了!后续活动就成了无声的省略号。
工作室僻处景洪市城郊曼贺蚌傣族新村,红酒馆、啤酒屋、美食店、客栈等,唯有车秀茶业家的这栋别墅装修风格清幽雅致,一楼饮闲茶堂是间时尚茶空间,三楼茶文化工作室古香古色,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屹立在商铺林立的街区深处,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况味。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是与马老师的初次见面,寻人不遇。
又见马老师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如约参加了马老师的一场分享会,主题正好是当下我研究茶山所欠缺的茶庄、茶号历史。马老师的讲座信息量太大,能量爆棚。
没有华丽丽的PPT,没有密密麻麻的文案,马老师对着投影上放映的一张张图片就能洋洋洒洒讲上一大通!字正腔圆,逻辑清晰,引人入胜……二十余人的讲座现场宛如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大家都被深深吸引住了,屏气凝神,专注的神态仿佛定格了一般!如此强大的气场让我很是震惊!
“他应该做过老师,而且是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出于职业敏感,我心里这样默想。
听马老师讲茶山人情世故,你会喜欢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例如茶树在他眼里不过是“胳膊粗”和“大腿粗”的模样。听他讲茶山历史掌故,你又会被他如数家珍的史料论证征服,还会被他超级强大的记忆力叹服不已!年过不惑还有如此强大的记忆力,除了天赋,只能是注入血肉之躯的热爱使然了。
两个小时的讲座马老师不看稿、不喝水、不掐表,气定神闲,一气呵成。倾注十余年光阴,一边以学者的严谨态度攀爬梳理文献史料,一边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对沦为废墟的会馆遗址实地考察;一边又以平民之子与茶山百姓友好相处,拉家常款白,常年奔走在茶山与各村寨之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已经是普洱茶这片“绿色黄金”热带雨林的守护者与文化传播大使!
当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的话音落地,我还没回过神来,脑海里还在想着那只会报雨的小鸟,那个引发暴动的美艳娘子,那家认祖归宗的茶庄后人,那段重见天日的茶马古道……
自那天起的我,仿佛拥有了一双慧眼,发现了一片美好新天地。
散会后我避开人群,把目光投向了身后整整一面墙的书架,那不是堆积的书本,是一个私人图书馆,是马老师把自己将近二十年收藏的上千册普洱茶及相关书籍,给热爱读书的茶友提供学习的空间。得此馈赠,吾辈茶人,随喜赞叹,何其幸也!
马老师在讲课时会不经意地强调“我是洛阳人,所以……”,说到家乡,马老师的脸上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洛阳人,1400年前西天取得真经的大唐玄奘法师。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次见到马老师本人,惊为天人。
三见马老师
三见马老师,是在六月十五号的《大倚邦传奇》新书答谢会上。
作者出书了,居然还要答谢茶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也是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我是在上次新书分享会上听他这么一说,便暗暗记在心上。适逢我们要到勐腊交流学习,果然经历了几次三番的周折才最终如愿(其间发生的事情我会单独写一篇牛滚塘奇遇记),上午九点钟我们准时出现在答谢会现场。
只见马老师身着平常穿的浅色衬衫,神采奕奕,像个新郎官一样招呼着四方来客,笑容可掬地与来宾合影。斜挎在他身上的布兜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本地彝族同胞手工织布刺绣的背包,挎在他这么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外地人身上居然毫无违和感!这是让我感觉很神奇的地方!
答谢会现场就安排在倚邦村委会办公楼一层多功能厅,身着节日盛装的茶农朋友们签到后有序进入会场,受邀出席的近两百多位茶农很短时间就塞满了原本有限的空间,几乎清一色的少数民族装扮,大家肩并肩安静地坐在简陋的凳子上。既没人交头接耳,也没有人大声攀谈。
我和另外两位女性小伙伴显得格格不入,都不好意思进场,站在后门门口准备旁听。开场前一分钟,马老师居然还特意从前门主席台那里探出身子来招呼我:“李老师,李老师,到这里来,到这里来就坐。”我慌忙连声谢绝,赶紧低头躬身由后门入场,靠近中间一排,示意已就坐的茶农朝里挪一挪,找了个凳子坐下。
将近一个半小时的答谢会过程中,既没有人玩手机,也没有人接打电话,更没有人起身离场。即是拍照,也是拍好了马上放下手机,正襟危坐。大家都挺直了腰杆,伸长脖子,努力看向主席台,那里坐着他们的倚邦曹氏家族传人、他们的象明商会会长、倚邦博物馆馆长、象明乡政府领导,还有他们的马老师。会场真的很简陋,音响也不好,但是真的很安静啊!除了发言人的讲话,就是外头老街上修路的施工作业声……
我在事业单位工作二十多年,开过大大小小不知几百次会议,不夸张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场地最简陋,也是会场纪律最好的一次!象明乡四山茶农自筹资金请马老师为他们写书,马老师临危受命,白天走村串山,田野考察,晚上熬夜写作,奋笔疾书,历时三年,终成《大倚邦传奇》一书,为茶山立传,为茶农发声。茶农的期盼,作者的宏愿,当天的答谢会成了茶农们盛大的节日,从此他们的生命印迹载入史册,从此他们的茶再次盛名远扬!
马老师生来白皙的脸庞与茶农兄弟古铜色的皮肤是那天会场上最鲜明的色彩对比,在台上朗声汇报这三年资金的进出项目的马老师与台下坐满一屋认真聆听的茶农是那天会场上最鲜明的主宾对比……但是啊!台上台下的他们就像亲兄弟一般,亲如一家人毫无违和感!茶农兄弟们就像在聆听亲人的交谈,舒展的面容上满是喜悦。作为旁观者,我感觉与其说是答谢会,不如说是亲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茶山的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茶农脸上的笑容是对马老师的最大认可。挺直腰板的茶农满怀自信,心生图强,努力奋斗!
我因为常年跑茶山,与茶农打交道不算少,一直纳闷的是茶农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无论是二十年前茶价几块钱一斤,还是现在几千几万元一斤,茶农脸上都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沉静(茶农大多待人礼貌周到却不热情虚浮,身上都有一种不容小觑、自爱自尊的疏离感)那天的答谢会上我又看到了这种沉静,但不是疏离感——这种集体沉默的力量是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代言人!
《大倚邦传奇》的彩页插图上收录了大部分捐资支持出书项目的茶农照片,他们身着盛装,统一姿势的特写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久久不能释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直到后来秦歌导演的文章中用到了“昂扬”一词描述这组特写,我才找到了答案。
《大倚邦传奇》宣传活动接连不断,从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的发布会到云南省图书馆的分享会,从云南到河南的读书品茗会让人目不暇接,每次看到他的动态,都是对茶山、茶农一如既往的深情款款,如数家珍般地侃侃而谈。象明四大茶山何其幸也,遇到马老师这样一位探险家;倚邦茶农何其幸也,遇到马老师这样一位布道者!大倚邦的传奇才只是开始,昂扬奋进的茶农蓄势待发,普洱贡茶必将名满天下!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见马老师,传道者也!壮哉!马老师!
马哲峰简介: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双版纳州作家协会会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作者:海棠,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