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百年沧桑,这段故事,就连许多易武人都未曾听过…
易武是普洱茶的圣地。虽然它的声名鹊起较倚邦为晚,但由于它有老茶存世,有老街、老故事存留,相较于倚邦,它名气更大。
然而,在易武众多的故事中,最富戏剧性,最高大上的一个人物(或家族)故事,却并不为易武人所熟悉。这个人就是向逢春,这个家族就是同兴号向家。
1870年,一个叫向逢春的石屏州籍武生考中了武举。这一年也是因杜文秀起义停考后的首次乡试武考。次年,也就是1871年(同治辛未年),向逢春和通海武举汪里仁一起,结伴进京,准备参加武进士的考试。
尽管进京考试并不需要自己花旅费,有公车可以乘坐,但两人还是携带了一些金银、烟土作为盘缠。一路上,两人大谈理想抱负,展望着自己的辉煌未来。
八月八日,他们的车来到沙河县,在离县城只有5华里的小赵庄的河滩上,突然冲出4条手持大棒的大汉,对着向逢春他们从永年县换乘的公车乱敲乱打。此时,身体强健,性格钢方,喜骑射,能文能武的向逢春和汪里仁一下慌了手脚,两人跳下车来,来不及拿细软金银,弃车而逃。
跑出一段路后,两人回过神来,又试探着返回出事地。此时,劫匪已经带着抢到的价值400多两银子的财物溜之大吉了。两位举人只有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收拾残局,赶着车去县城报案。
这个抢劫案一直被报告到直隶总督李鸿章那里,却也是不了了之,无法破案。两个靠武功吃饭,刀头添血的武举,竟让路边的散匪给抢了,相当的不可思议。
不过,破财消灾,向逢春一举夺得武进士,钦赐守备衔,留京城试用了。汪里仁则名落孙山。随后,向逢春又回到云南,靠军功步步高升,一直升到一品衔武功将军,记名总兵的高位。
讲了半天故事,向逢春和易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向逢春的爷爷叫向灿和,向灿和出生在石屏县的定兴寨,出生后,母亲去世,父亲给他娶了个小后妈。小后妈又给他生了弟弟、妹妹,向灿和在家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天,他偷了后妈的一个玉手镯,一个人离家出走了。
那一年他十三岁,大约是在19世纪初。很多年过去了,向灿和满载还乡。此时,他在易武买了茶山,在绿春县戈兰买了花山(种棉花和旱谷),他回到定兴寨盖起了一院漂亮的大房子,非常风光。
过去,石屏人有句话叫:“穷走夷方急走厂。”也就是说,如果犯了事或没地方讨生活,可以去个旧矿洞里开矿(走厂);如果想发财,那应该去烟瘴之地的夷方(也就是少数民族待的地方)。易武就属于夷方。
自从乾隆五十四年允许汉人进入易武及其周边以来,大量的石屏人来到易武,他们成立公所(行业组织),建盖石屏会馆(同乡组织),种茶,采茶,卖茶。公所还每年从茶叶捐税中抽取一部分截流,“凡同乡之无业者广招至易,垫以资本,减厥茶租”,助其创业。公所的这种政策一定对向灿和有所帮助。
向灿和有六个儿子,老二向鸾标在易武种茶(但似乎并没有开设茶庄),老三、老四在绿春花山种旱谷。向灿和给家族立下规矩,向家后人如果谁有困难,都可以到易武去种茶讨生活。这样,家族里的人就在易武、绿春、石屏三个地方流动了。不过,他们还是把家族的基地放在了离内地更近,经济、文化更发达的石屏。
向逢春是易武向鸾标的大儿子,人长得壮实机灵,七岁时他就能记三坟五典之类的古书了。长年在蛮荒之地闯荡的向鸾标决定让向逢春习武,有成,可以靠军功发达,不成,也可以作一个强悍的马帮头领。向逢春很争气,不但考中武进士,还步步高升,为家族封妻荫子,带来很多荣誉。
石屏老街丨张建林
1881年,向逢春跟随从云贵总督降职为福建巡抚的岑毓英,“自备资斧携勇来闽”,到福建、台湾等地帮岑毓英管理水军。也就是说,向逢春不但不领军饷,还自己出钱,带领亲兵不远万里奔赴福建,保卫边疆。我想,他一定也会携带自家出产的普洱茶在福建、台湾品饮的。
随后,向逢春回到云南,中法战争期间,任岑毓英的后勤总管,负责军需物资的调剂和运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向逢春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列强的唯一胜仗是有帮助的。
向逢春当官后,家里的大门做了改造,爷爷建盖的老宅门口挂上了进士第的横匾,门外竖起两座石狮子,门前的八字影壁前立起了拴马柱、上马石,门口还挂上一个铜锣,有人来访,必须先敲锣,由家丁通报以后才可以进入。
当上总兵后,他又在定兴寨离老宅不远处加盖了另外一座宅院,门口挂上一个竖匾:“将军第”。
图丨易武老街
向逢春有三个儿子,因援助滇军战胜法军有功,被准予世袭六品武将。他的二儿子向维义字质卿,就承袭了这项福利,荫六品衔,随向逢春在军营效力。1891年,向逢春听闻有人告他,说他贪污军饷,他情急之下,在云南河口吞金自杀。
18岁的向质卿扶灵柩回到石屏,为父亲修了一座并不太豪华的墓,守孝三年后回到易武,在种好自家茶园的基础上,开办了同兴茶庄。据易武人回忆,同兴茶庄是1897年创建的。
现在的易武人对向质卿了解得很少,当他们看到写有向质卿的号级圆茶的大票时,往往把他和他的儿子搞混。这也许和向逢春自杀后,向质卿的地位有些尴尬有关。尽管皇上没有剥夺他后代的六品官衔,但向逢春的死毕竟不很光彩,所以他们不像同昌黄家那样大肆宣传自己的光荣家史。同时,向家人在解放前就离开了易武,躲过了土改和镇反,也淡化了人们对他们的记忆。
2013年到2014年,我靠着一个天马行空的猜想,找到了向质卿在石屏的老家,当一个农村妇女坐在门墩上说她就是向质卿的孙媳妇,她后面破败的大院就是向质卿的老家时,我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图丨易武老街
随后,我看到了向家两个版本的家谱,听了她们给我讲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尤其是在向家人的帮助下,找到向鸾标、向逢春、向质卿、向绳武以及他们家族的无数块诰命碑。
当我弹压蒿草,剪除蛛网,拭去泥污,看到向质卿阴宅的全貌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发现有多么的重要。尽管坟前的石狮子已经不在,但墓墙、封土以及坟丘五六米外的墓碑仍然保存完好。坟墙的左边是向质卿儿子向式谷(也就是向绳武)写的逝者生平,右边则是女婿罗寿衡写的诔辞。正中墓主的头衔是“清世袭六品荫生尽先补用千总向公惟义墓”。
我将生平和诔辞拍照,并当场辨读录音,很多未解的谜团,豁然破解。我确信,向氏家族绝对是普洱茶家族中官衔最高的,同时,向质卿的墓碑和墓壁上的墓铭也绝对是最重要的普洱茶文献和最准确的私人档案。通过这些文献,我比较准确地还原了向质卿的一生和同兴号在易武的闪光的历程。
易武老街丨刘庆明
1897年,向质卿创办了同兴号茶庄,“拣采易武春季发生之嫩尖,名曰新春正印细白尖,并未掺杂别山所产”,生产普洱茶。民国初年,由于他忠诚正直,见多识广,商业有成,被推选为易武商务分会会长、易武石屏同乡会会长。
随后,他带领儿子向式谷(向绳武)、侄子向式璋、女婿罗寿衡等置办骡马,在石屏开设同顺祥茶号,在滇南各地互通有无,贸易盐茶。他还“倡议筹款购屋,作石屏会馆,使乡人旅易,得有聚会之所。”
1925年,他把易武茶庄的业务交给儿子向绳武(纯武),自己回到石屏老家养老。此时,县长苏闻,任命他为石屏昌明乡保安团团总。随后,他筹款建立公仓,丰年时储存粮食,有需要时开仓救济贫穷。
向家还在石屏县城设立同源利、兴泰等盐号,义兴祥绸庄、镇兴杂货庄,贸易远达香港、上海等地。他们很重视公益事业,无论是修桥补路,兴办中学,还是茶帮有需要,都慷慨解囊。他们又在石屏西门盖了一区的房子(一区有多大,不详),帮助家乡的穷人。
1940年,向质卿因腹痛而病逝。向质卿的长子是向式谷(字绳武),曾任易武镇镇长,易武商会主席。此时家族的业务已经通达上海、广东、香港、越南、泰国,他经常在石屏、昆明往来,回易武的时间自然就少多了。
向质卿的次子向式典,1939年去世。1948年,向绳武在石屏去世,向家人都回石屏治丧,没有人再回易武。和向绳武同辈的向寿山则逃到香港。易武只有一些姻亲,和为向家加工茶叶的佃户,向家的双象莲商标被他们当作读书的草稿纸用了很多年。
本文作者:杨凯,原标题:易武同兴号的故事。
本图文经“普洱杂志”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