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斌: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的继承「《故宫贡茶图典》后记」
从事茶叶国际贸易、生产研发及运营管理多年,我曾探访世界多个产茶地区和国家,如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越南等国,与非洲多国、俄罗斯和美洲国家等都有茶叶贸易往来,与这些国家的茶叶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也多有交流。
对方一方面持有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茶叶大国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对众多的中国茶品种表示困惑,不知该如何区分、如何评判。我们在国内传统茶叶市场,包括在对新兴调饮茶市场的运营服务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类似的困惑。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发源地,有众多的产茶区,有上千种各具特色的地方茶品种、茶产品,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一款来自某个地方的特色品种茶、成品茶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到底该是什么味道?又比如中国茶依照加工工艺区分的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茉莉花茶等,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某款传统地方名茶,它在历史中到底是用什么品种、什么工艺做的?正宗的传统加工工艺赋予该款茶叶成品的香气、滋味等特征到底是什么?
由于文献记录的缺失和不精准,造成上述以及其他一些存在于中国茶产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问题很多。这使得我们的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甚至包括不少茶叶科学与茶文化的研究者,都很难对传统茶叶品种的特征与传统工艺特征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共识,造成大量的行业从业人员,不清楚本地传承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茶到底该是什么样子,该用什么品种和加工工艺,该是什么香气和滋味。
没有这些来源于传统的标准和共识,市场上出现很多趋于短期利益的扭曲信息,对广大茶业从业人员产生不良影响,让他们做出令人痛心却又无法弥补的行为。比如挖掉已经在本地水土生长了几生几世的传统老品种茶树,改种一些来自外省外地的受市场热捧的品种;比如改变传统的制作工艺,省掉可能会比较耗时耗工的传统工序,片面追求成品茶好看、产量高,在这些既不符合传统要求又不符合科学方法的折腾中,导致本地优秀传统品种的形状、味道、香气乃至味道丢失殆尽,甚至某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传统茶树品种永远的消失了,优秀的传统工艺不再有人记得。这些情况,让人痛心。
一直希望能有一部较为权威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茶行业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正本清源地了解中国优秀茶叶品类的历史、文化以及真实的传统工艺,我和好朋友李先生为此进行过多次认真的探讨。李先生多年从事茶叶审评和生态庄园茶的建设和生产实践,对传统茶叶及茶文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我们的倡议有幸得到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生、原副院长陈丽华女士的认可,以及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严勇主任、郭福祥副主任、万秀锋研究员等故宫专家的支持。在我与诸位故宫文化、文物研究专家及茶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故宫贡茶图典》得以成书。这无疑是当代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盛典,能参与其中,我个人倍感荣幸,也心怀感恩。
《故宫贡茶图典》对故宫博物院清代贡茶、茶具等院藏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对历史中最优秀的成为宫廷贡茶的一批中国传统茶品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展示了贡茶的茶叶及包装原貌,列举了对应该茶品的宫廷档案记录和检索到的地方文献内容,邀请国内优秀的茶叶审评专家对贡茶进行了专业的品质审评,汇总、概括了该产品所在地区省份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历史现状。
相信本书会对中华传统茶文化和中国茶产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正本清源、启发后来者的良好作用。它的价值也一定会越来越为更多热爱中华传统茶文化以及关心、从事中国茶产业的朋友们所认可。
《故宫贡茶图典》
来自皇家贡茶的秘密
《故宫贡茶图典》是中国茶史上第一部有关宫廷贡茶的实物图录。说起故宫,就会联想到宫廷权斗、皇家珍宝、历史王朝......有人这样描述它:从午门到神武门,故宫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故事,承载着中国千年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殊不知,在故宫沉重厚实的地库门内,有数百件国家宝藏、皇家老茶存放在案架上,鲜少有人问津。这些老茶存放了数百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繁荣和沧海桑田。这些老茶就是——贡茶。在故宫蕴藏的深厚文化中,贡茶文化独树一帜。
何为贡茶?贡茶就是从初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从国土四方汇聚到皇室的贡品,贡茶就是给皇帝喝的茶。皇帝喜欢喝茶,地方官便会倾尽全身心去为皇帝寻好茶,种珍茶,每年上贡的珍奇好茶成千上万,所以故宫的贡茶也成了每个爱茶人士的心之所向。
《故宫贡茶图典》得以面世,沉睡百年的皇家贡茶秘密就此揭开。皇帝喝茶到底有多讲究?皇家茶宴是个什么样子?皇室宫廷的茶都是哪来的?所谓贡茶到底长什么样?那些自称是百年贡茶产区的茶园到底是真是假?贡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这一切的谜团或许这本书能给你答案。书中有图有典,图文并茂,十分传神的把故宫贡茶的图腾展现在读者面前。
图文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