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高铁去茶山丨古韵宁洱,困鹿山茶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的气息在天地间洄游着。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传来茶树即将萌芽的消息。我们对茶山的向往如同鸟归山林,今年我们将继续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走入美好茶山,去做古茶树的朋友。
在众多云南知名茶山中,宁洱县称得上一座“古韵之城”,它曾是古普洱府所在地,是一处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宝藏,却往往不为太多人所知,少有游客将它纳入旅行计划。不妨让我们乘着高铁,奔赴宁洱吧。
茶山出行
茶源道始·盟誓之城
今宁洱、思茅区一带,从宋大理国时期的“步日部”到明万历年间定名“普洱”,纵然几百年间几经易名,版图更迭,但这一带“茶源道始”的身份未曾改变。曾经,普洱一带所产之茶,即被率性地称为普洱茶,彼时,这茶名对于内陆京城来说,该是一个饱含着遥远地域风情特色的名字,再加上普洱茶独特的滋味,成为了清朝的进京贡茶。以普洱府为核心的茶马古道向四方延伸,普洱茶亦逐渐名扬四海。
沿着古道,许多沿途的村落、小镇被挟裹着加入了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披上茶马古道那段古老厚重时光的色彩,并与当地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一道融合成了精致的历史记忆,耐人寻味。70年代中期云南最早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四大厂家之一的云南普洱茶厂,如今依旧坐落在宁洱县的东洱湖畔。
而说起民族风情,也绕不过宁洱这个宝地。一位在云南省社科院的哈尼族朋友听说我要到宁洱去,民族团结园这个地方马上被她安排到了我的行程中,并帮忙联系好了解说人员。普洱市区的10个县区,除思茅区外,其他县全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因深深刻在这片土地上。而在宁洱这个盟誓之城,留着关于民族团结故事的宝盒,走进民族团结园,故事即便说上一天一夜,或许都还只是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沉迷于这些故事,我成功错过了当天离开宁洱的最后一班高铁。
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宁洱的底蕴与众不同,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还是回归到“舒适”。离开宁洱前,我给了自己一段漫步宁洱的时光,街巷多有高大的热带亚热带树木,城在林中的感动在迈出每一步时都会油然而生,大口呼吸着清新润畅的空气,其中似乎还洋溢着淡淡的茶香,没有扎堆的游客,都是惬意生活的当地人。在这慢节奏的生活中,却丝毫没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到了晚上,热闹的夜市溢出了满满的烟火气。宁洱,传统,也新潮,有传统典雅的茶庄茶铺,也有年轻人满座的茶饮小店,寻得一家名叫“茶庵的茶”的小店浮生偷闲,“90后”老板创意满分的橄榄普洱,甘甜可口,浸透心脾。在这样的小城,逛上几天,细细品味,心也能够沉淀下来。
茶山出行
茶山·古镇
在宁洱要上茶山,困鹿山一定要去。“困鹿”为傣语,“困鹿山”意思是鸟雀多的山凹。从宁洱县城驾车出发到困鹿山,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置身这片无量山南段余脉间,峰峦叠翠,遥望密林深处,古木莽莽,困鹿山的万亩野生古茶林想必就在其间,这些较为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是目前宁洱县发现的最大的茶林群落。
比起深山中静默幽深的原始茶林,村中的茶园热闹得多。虽不是采茶季,茶园里仍有不少茶农、茶商和自驾前往的寻茶人士,行走在成林的茶园中,脚下的泥土松软,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后变成了七彩的光,静置在宁静的空气中。到茶农家,饮一杯困鹿山古树茶茶汤,茶气清远香逸,莽莽原始森林的浩荡之气随着一杯茶汤便送入唇齿间。这时才从心底里明白,困鹿山历史上缘何能成为皇家专用贡茶园。据考证,困鹿山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近300年历史。以前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外面知道的人很少。
宁洱还有一个特别的古镇,它不仅是茶马贸易时代的重要驿站,也是素有“滇南盐都”美誉的磨黑古镇。古镇因盐而生,“磨黑”在傣语中是“盐井”的意思。磨黑开采盐矿的历史悠久,据载,元、明、清设盐政,后设盐场公署。即便到了今日,云南著名品牌“白象”牌食盐在磨黑依旧设厂。像我这样的吃货到磨黑,很容易感受到磨黑的烟火气息在饮食文化上有多么浓烈,浸豆腐、腌菜、磨黑香肠、磨黑肘子这些通过盐巴制作的美食遍布小镇,当地人说,他们喝普洱茶也要放一点盐,不仅适口,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
古镇也因盐而兴,对磨黑来说,更应该用“盐茶马道”来讲述它的故事。在古镇的一家小铺吃着豆汤米干,店家说起这里曾经出产的“磨黑大锅盐”名气很大,质地好,口感润滑,不结块,引得不少马帮、商贩纷至沓来。磨黑盐、普洱茶等贸易流通的物资逐渐成为了交流的纽带,往昔这里商客云集、马店林立的时光持续了很久。
磨黑的整体空间有种独特的层次丰富之美。瓦片屋顶之上,炊烟飘向蓝天,随云而去,屋檐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筑巢安家,呢喃声传遍这个小镇,方飞歇,又振翅。这个弹丸之地的小镇,隐秘的磨黑,在多年频繁的贸易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发生在这里,并深藏在诸多细节中,比如古镇临街的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骑楼式红木小楼,一楼为商铺,二楼有连在一起背向街道的靠椅——美人靠,这种多见于中原文化兴盛之地的浪漫的建筑特色,是足不出户而览城下事的艺术承载,这在边陲小镇也留下了痕迹。
曾经马帮过古镇,还会经过一座名叫“走马转角楼”的建筑,这座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呈三井四合分布,二楼沿四合院设内向环形走廊,人和马可随走廊环走一圈回到终点,建筑朝外的窗棂则是用石材镶饰,俨然融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在夕阳余晖中,似乎跨越时空,映透出了古镇商客云集的画面。
宁洱此行,我学会了向慢时光妥协,也记住了茶庵的茶,那柯里的茶,困鹿山的茶,磨黑的茶……到宁洱,总有一盏茶,可以慰风尘。
本文节选自《我有一盏茶,可以慰风尘》
作者丨葩佛
供图丨子涵、葩佛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2月刊
作者:葩佛,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