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趁茶趁到你心碎
古有“蹭茶”者,“蹭”字有无所事事,消磨时光之意。“蹭茶”者心不在焉,也就无心思茶。所以“蹭茶”与茶叶的好坏并无多大关系。
现今茶人也有一句口语曰“趁茶”。意指茶人在各种茶事活动中,一心只为了茶;为得到一泡好茶以解口馋而“不择手段”。其实,“趁”字包含得到、趁便、趁早、趁机、趁势、“趁火打劫”的意思。
“趁茶”的目的只一个:两眼睛直盯着好茶,想方设法得到它。因为好饮贪嘴,因为对茶有特别的“钟情”,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该下手时便下手,该“打劫”时便“趁火”。时间一长,茶人们便从一个个“趁客”蜕变成一些“茶虫”。
“趁茶”的形式有“湿趁”和“干趁”。“湿趁”比较便捷,就是一泡茶趁便、趁兴而饮。“干趁”比较实际,你趁一点,他趁一点,带回去慢慢享用。
要是遇上六七个“趁客”一起上,几百元一斤的上好雨前“宝洪茶”,被“打劫”得只剩二三两。“趁”得那些刚上茶路的“工薪爱茶人”只剩下一脸的酸相。
这“趁茶”是一种“功夫”。有的人每每出手,都能有收获,能够趁到好茶。于是,茶人们便时常聚在一块,相互交流“趁茶经”。有些茶人,“茶龄”不长,好茶喝了不少。
他们的“趁茶”经验是:因势诱导,揣摩心理,投石问路,专捡好听的话说。结果要么把对方的好茶“趁”来“保管”,要么“趁”来“专管”,弄得你每每想喝自己的好茶,还要向他们请示预约。
照此“趁”下去,被趁者要么成为“穷光蛋”,要么只好反拜他们为师把“趁”去的茶叶再设法“趁”回来。更有甚者,索性把那茶人“趁”为己有,结为秦晋之好。来个天天品佳茗,日夜谈茶经,一劳永逸。
这“趁茶”也是一种学问。你必须掌握茶叶知识,具有丰富的饮茶经历,会泡茶会赏茶。没有这点知识经验,你会把上好的“碧螺春”闷成苦茶,烹成“茶菜”。
没有这点修养,你会把异域“黑茶”当成云南普洱;把过时的霉普洱当成稀奇珍宝,最后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难怪有的人“趁”了几年,到头来还是不知到什么是好茶。
“趁茶”的人既喜欢“趁”他人,更喜欢他人来“趁”自己。自己每有一泡佳茗,不会偷着独啜“神饮”,却偏偏叫嚷得天下人都知道。一位茶人弄到一点上好的“观音王”和岩茶“肉桂”,嚷得隔壁卖小吃的老大妈对她孙子说:如今观音娘娘还有称“王”的!中药“肉桂”还用茶壶泡着喝。一位茶人“趁”到一点好普洱茶,自己喝得寂寞,便强邀硬请好友来分享。“华人”请完了,再请“洋人”。
这位“洋人”又偏偏是个喝惯了黑咖啡的“茶盲”,任你怎么把茶讲得眉飞色舞,把爱国激情发挥多么得淋漓尽致,他就只会不停地点头。茶水灌了一肚子,临走时只说:“这茶的味道有点怪!”
茶人以“趁茶”为骄傲。趁到好茶的人喜欢向趁不到的人张扬,也让他们过过“干瘾”。但是,有时也会张扬过了头,弄出许多笑柄。我曾遇过一些业余茶者,硬把一泡“铁观音”茶折腾得“五十六泡还有香”。
还有一位则说自己的“老普洱”能沏“六十八泡”。每每遇到这种人,便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旧时一个“旗人”喝茶的笑话。说有一位没落“旗人”既穷酸,又好顾面子,进茶楼还要自己带茶,每次投四五匹茶叶。旁人不理解,他却说:“这龙井是法兰西红毛子产的,劲大!只要三四片。要是放多了几片,会闹得你整年都不想喝茶!”
茶人“趁茶”是因为爱茶,也是因为要感悟茶。其实,无论“趁”别人,还是别人“趁”自己,双方都是胜者都感受到了佳茗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作者:艾田,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