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技:泡白茶(寿眉)的乐趣「叶羽晴川说泡茶」
2022年的年底至今,已有两月余,很久没有毫无挂碍的喝过茶了,今日各种机缘巧合,能和英子老师二人闲坐一室,没有任何打扰、仔细泡茶、品茶,心中许久未见的欢喜,自然地流露出来,甚是开心,特此记录。
其实在家泡茶的时候,我也是很上心的。除了可以让自己的技术实力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也可以给家人泡好喝的茶。稳稳的沸水出汤温杯、摇香后打开碗盖;干茶极为顺溜、乖巧地落在碗底;观察着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摇曳;最后,泡出一杯好喝的茶汤,给自己、给家人。
我很用心、也沉醉其中,然而心里总是有些没底(气)——比如,我对于自己泡茶的叶底越来越顺,却发现茶叶在上端和外围会比较松、内里相比较而言会紧结一些。
我自认已经十分明白“注水进盖碗,用水把茶叶托起来”,(请注意:把水注进去,茶叶并不能“自然”就起来了,这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因为茶叶不像冰块,是不会因为水流直接注入就能整体飘起来,它有孔隙,所以“茶被水托起来”比这个几个字要复杂的多)。
英子老师听完我的疑问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她坐在我的对面看我泡了几次,然后开讲。
“肯定是注水的问题,水其实并没有注到碗底。”
然后,我又连续注了两次水,非常纳闷,为啥老师不说话?
“你这个水流有点儿大哟,太快了,我还没来得及说话,水就注满了!!”——这一刻,请允许我的思想开一下小差,我必须要发一下感慨:泡茶多么有趣啊,明明是一件静到极致的风雅之事,却也要有争夺片刻须臾的紧张刺激!
所以,我的问题是,注水水流太大?白茶叶片大,不是水流要注的大吗?
“不是这样的。注水一开始都是由小变大的变化,至于这个变化的程度、起止点等,视茶而定。此外,我观察你在泡茶的时候,一直盯着那个(茶叶)眼儿在看,这样注水的时候就被限定了,心里会有挂碍的。(我以前注水力度大,对着整片的茶叶浇下去,水溅出来烫到了大腿),谁说白茶注水不能往茶叶上浇呢?看茶叶的情况随时调整你的注水方式和力度呀。”
所以,小水流注入盖碗之后,使水入到碗底,然后慢慢地加大力度,用水之力把茶叶从碗底整体托起,每一片茶叶都充分被水浸润到,从而有效地析出茶叶的内含物质。而我之前的那种直接大水流注水,后续的力度会阻碍之前上升的水流,双方反作用之后,内里的茶叶就被压紧了。
盖盖子的时候,我很快(随意)地就盖好了,准备出汤。英子老师说,“你怎么不拨一下茶叶?”“叶片很大,不会流出来的。”这点我相当自信。“当然不一样,你把茶叶拨顺了,出汤的时候水流会非常地畅快,让人很舒服。”此时,我的脑袋中又闪过一道亮光,感觉又清明了很多。
经过英子老师的指点之后,我再泡茶时,家中的那些虽然小、却一直在的疑惑就消失了,泡茶更加的轻松自如,因为基本功扎实,指哪打哪,很快我泡的茶汤就一扫之前“也说不上差但也说不上好”的那种萎靡之态,滋味的层次感、润、滑、透就都立体起来,内心的欢喜自然就流露出来了,真是太愉悦了!
英子老师说,“泡茶,技艺一开始是最要关注的,但是后期,更加要关注的是人、水和茶叶的状态,你内心和这种状态的融合度,所有的注水,即使是需要很小的水流泡的茶(红茶,细碎的茶末等),水流的力度、快慢也是有所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很细微,需要更仔细。如此一泡茶汤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也能清晰地反映了你的创作意图。
泡茶是创作,创作要有主题,而很多茶友会惯性地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一泡茶苦了、涩了,很纠结,甚至就觉得茶不好喝了、不想喝了。而真正我们泡茶,是要去想下一泡该如何调整,让苦涩减弱,让茶汤滋味更饱满。哪怕下一泡依然是苦涩,也要苦涩的更有层次。”由此,我的印象加深,“茶汤作为作品,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不急于一时一刻的最好,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随时进行调整、越来越好的状态,茶汤如是,人生亦如是”。
文:一石头,图文来源:叶羽晴川说泡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