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景迈山,一部鲜活的“中国茶”史书
(摄影|陶宇婷)
茶,被称作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树叶”,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无酒精饮料,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喜欢喝茶。
考古遗址证明,中国有6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史,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名茶产区。
那么,为何只有景迈山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呢?
因为景迈山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茶”史书。
景迈山坐落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澜沧江流域,有着世界茶树原产地保存最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林,是一座关于人类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由公元10世纪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和驯化栽培茶树的布朗族先民和后来的傣族先民共同创造。
“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要素。
也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系统,保证了当地社会经济一千多年来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可持续的山地人居环境。
整座景迈山,大致可以分为东北部近东西走向的白象山,北麓分布有景迈大寨、勐本、芒埂三个傣族村寨;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糯岗山,傣族村寨糯岗就位于糯岗山下的山洼里;南部为近南北走向的芒景山,又称哎冷山,西麓分布有五个布朗族村寨。
最晚在公元10世纪,濮人后裔、布朗族先民就已经迁徙到景迈山,并开始发现、驯化、栽培古茶树,至今已逾千年。14世纪元末明初,傣族开始进入澜沧并来到景迈山。
(摄影|谭春)
布朗族来到之前,景迈山上就有野生茶树生长。
虽然目前尚未在景迈山上发现野生古茶树,但芒景山的古茶林中发现了茶花雌蕊中有4条花柱的古茶树,这有可能是景迈山上野生大理茶与普洱茶的杂交后代,是野生茶组植物曾经在这里生长过的证据。
景迈山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之间的山坡上、村寨周边、森林之中。
(摄影|刘建明)
根据样方调查结果,景迈山古茶林的茶树种植密度超过1000棵/公顷(1公顷=15亩),大多数古茶树树高2-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古茶园大致可以分为白象山的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岗山的糯岗,芒景山的芒景上下寨—芒洪、翁基翁洼共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园,总面积约17700亩。
景迈山上最出名的古茶林,当属大平掌。
大平掌地处景迈大寨南部山岭间,这是一片地势相对平缓开阔的小盆地,是景迈山傣族古茶林的典型代表。
这片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的3000亩古茶园,光照和水分条件好,森林茂密,茶树古老。
调查显示,大平掌古茶园中,1公顷样方内生长着1718株各类植物,其中茶树1585株,占植物总数92.3%,多义、木荷、密花树、南酸枣等25种乔木共133株。
大平掌古茶园还生长着傣族祭祀的茶神树,以及10余棵高度均在30米以上的古老茱萸树,无不衬托着茶园悠久的历史。
有别于其他古茶园的是,景迈山自古形成了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茶祖信仰”,对“茶祖”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提升了世居民族对古茶林保护的集体认同和行为自觉。
在景迈山,种茶、采茶不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信仰存在,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是动态的、可传承的、可持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价值。
(摄影|谭春)
可以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创造了人地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神和谐的山地人居环境,给中国乃至当今人类多文化共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启发。
所以,只有将目光放大到全世界,通过成为世界遗产突出影响全球的普遍价值,才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段兆顺
供图|朱力(除署名外)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