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我与“蘑菇头”有个约会
在云南,有这样一句玩笑话:你要让云南人八点起来上班,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是你要让云南人采菌子,我们凌晨四五点就可以上山。7月的雨季,雨水把普洱的森林、土壤装点成了另一种样子。雨露好像到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到处旅行,不时地落在花蕊上、草丛里、树林中。
但也是这时候,被雨露滋养过的菌子,纷纷挣脱泥土的“束缚”探出头,等待着让“心仪”它的人揭开面纱,用“一口山鲜”抓住人们的味蕾。
普洱人是幸福的。在无量山与哀牢山间,冷暖空气交融,这里的人们总能尝到这口“山鲜”的“优先级”。每年,当收到关于野生菌的安全提醒短信,我们就知道是到享用野生菌的时节了,就像一种“心照不宣”的暗号一样,我们会自动化身为“守鲜”的食客。
接着,你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男女老少变成山中“菇勇者”,他们或是三三两两,或是成群结队,有的骑着摩托,有的开着车,有的背着大大的箩筐,有的提着一个大大的袋子或者提篓,总爱在雨后往山里跑。
普洱的菌子有的长在茶地里,有的长在花台上,有的长在菜地里,还有的长在森林里。在普洱市区,菌子的根据地主要以茶山、80号仓库为主。这两个区域森林植被茂密,并且有许多的枯枝、腐叶、野蕨、松针、桫椤,能够为菌子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这里的菌类与树根、半腐烂或干枯的树叶、松针等植被形成共生关系。它们依赖着松树、柏树形成菌窝,在充足阳光的照射下成长,每一只都可以说是自然锻造的奇迹。
捡菌子一定要早晨去。早晨是菌子冒出土的时候,视线清晰,菌子也更容易被发现。在茶山,你可以顺着梅子湖栈道,跟着别人走过的小路印子沿路寻找。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捡到菌子,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既要看得见,也得找得对。经常找到菌子的人,一般有自己的一套“秘籍”。
他们通常拿着一根在路边随手捡到的树枝,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扒拉地上的腐叶和干瘪的松针。
哪怕是伪装得很像树叶的菌子,他们只需要眼睛一扫,就能发现。有时候,他们甚至还会念口诀:“拜会山中老神君,在下拾菌不贪心,山珍本是山中物,每样只想要两斤,好菌好菌快快来,毒菌别来戳眼睛,上山不要下大雨,下山不要空欢喜,拾得。”
不过,捡菌子更讲究“机缘”,空空而归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就算视力好的人也未必能够发现。我想,这恰巧也是捡菌子的乐趣所在。
捡菌子也讲究一定的手法,要用适中的力度。通常一朵菌子的根部3至5厘米会埋在土里,因此捡菌子的时候,你要轻轻地把根部周围的泥土拨开,然后将菌子放在中指和食指之间,稍微用点力往上提,就可以将一颗完整的菌子拔出来。
当菌子出土的那一刻,你会听到“啵”的一声,就像菌子在和大地告别。不过不是所有的菌子都可以吃,这需要专业人士的辨别。一般情况下,长得鲜艳好看的、菌边有齿的、菌杠很细的都不可以食用。
这个季节,在普洱市区里,许多人家里也会做菌宴。如果想买菌子,你可以去五一市场二楼,那里早晚都有很多菌子售卖,价格在40元至120元之间。
通常不开伞的菌子的价格会比开伞的价格更高,因为它更新鲜。开伞,是指菌子的顶部像伞一样打开。如果你想吃菌子,则可以去“瓦珍野菜馆”“一桂馨远”“本地营”,这些都是普洱当地人比较喜欢去吃菌子的菜馆。在这些菜馆里,你可以看到满盆待洗的菌子,有青头菌、羊肝菌、大红菌、鸡枞等。
不同的菌子,它们的食用方式也不同。如果是羊肝菌、奶浆菌、青头菌,我们会用大火放蒜高温油炒。如果是鸡枞菌、大红菌,我们则会用来煮鸡汤,那个味道别提有多鲜了!如果是干巴菌,我们则是用来炒饭,味道有一种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算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上品。一定要注意,菌子不能混合制作食用,且在制作时一定要保持厨具的清洁干净。
有人说,没有捡过菌子的夏天是不完整的。最近几年,随着“山飘”的流行,也让许多城市里的年轻人爱上了“捡菌子”。对于他们而言,菌子是否能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群人能够结伴而行,能够一起去森林里“寻宝”,这是个很治愈的过程,像是童年时候的春游,又像是一种现实版的“打野”。
因此,也有许多的商家将“捡菌子”变成了一种季节限定的旅行套餐,整个行程一般是2.5小时至4个小时,由专业捡菌子的大叔作为向导,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普洱人的季节限定?我一定会回答:采菌子。因为,采的是乐趣,碰的是运气,呼吸的是新鲜空气。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4年7月刊
文|阿窜,图|饶丽、朱力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