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艺术:将“对比”进行到底的一天「一如茶香专栏」
第八期精修班第14天回顾
2021年2月28日·如茶工作室
如茶第八期精修班的第十四天下午,已经是很紧迫的倒计时了!今天的信息量格外的大,大到我不得不在课堂上速记了一下回顾要写的提纲。
本期回顾纲要:
叶老师的真性情及教育直觉
课程设计的不同视角
令人着迷的细节
感觉摸着点“境界”的边儿了
精修班,打造扎实的基本功,喝更多的老茶,开阔眼界
怎么着就“分心”了?
本届同学的优秀品质
喝了09青砖、90年代青砖和80年代青砖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感谢叶老师的真性情及教育直觉
叶老师是性情中人,教学上临时多需要用到茶,就拿出一泡又一泡的茶,毫不犹豫。
叶老师也是敏锐的,具有现场及时发现的教育直觉。会关注到学员的状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连着三款茶品的盖碗和紫砂壶的对比冲泡,来让大家迅速地建立起清晰的“碗泡”与“壶泡”的风格认知。
三款茶依次是2020狮峰龙井(群体种,头采,半手工),2009年青砖和2008篓装六堡。在场的我们都清晰地喝出了:
同一款茶,盖碗泡的茶汤在香气的呈现上更好,水感相对较粗;
壶泡香气更为深幽,水感更细柔,这样一个总体上风格明确的口感差异。其中盖碗泡的龙井呈现了非常清晰的花香;
壶泡的六堡口感特别糯,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么好的方法,难怪连一向自称“口感极为迟钝”的张荷都连连点头称是,的确是有了非常清晰的(口感)感觉。”所以,一般要喝香的,首选盖碗;
喝醇厚醇滑为主的,诸如黑茶类,一般推荐壶泡。
注意,这里的教学重点是:口感的风格走势,而不是具体的滋味的对比。
包括各种
①热源:炭、天然气、电磁炉以及随手泡;
②泡茶器:不同材质的壶、铜壶、铁壶、银壶、陶壶;
③冲泡方法;
这些因素对于茶汤滋味的影响,要吸收领悟的都是一个大体的走向,而是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这个侧重点要把握住。
能明确从“不尽如人意”到”更好“,即水“由粗到细”,这就算有所得了。
但是叶老师郑重地强调:“要泡好茶,我们练的是手上的基本功,这才是‘因’,是‘本’;其他的那些都是‘助缘’。只有自己泡茶的技术功底过硬,这些助缘才能锦上添花;否则就只是破铜烂铁而已。”
课程设计的不同视角
如茶精修班的课程从第十三天开始,原则上是谢绝没有上过精修课程的学员旁听的,我今天再听才真正明白其中原由。
课程进行到这个时候,就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口感对比,这时如果是没有上过课的人,描述自己对口感滋味的时候,用词和感受很可能会影响口感根基还不太稳定的新学员,这是一个反向作用力,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另外,这几天是陆续地喝一些非常难得的好茶,动辄就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而且能确保茶的出处以及滋味的纯正。同样的,如果是没上过课的人,一来真的不会喝、不会珍惜(那茶就太可惜了!),二来喝得不明白,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就是看似平常的课程设计背后的匠心独运。给叶老师点赞!
既要考虑学员的吸收效果,也要考虑学员不要受到各种无谓的干扰,真是用心了。
英子老师今天提到,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什么阶段主攻什么问题,这个“先后”真的要把握好。
令人着迷的细节
提示:壶泡和盖碗泡的水波涌动——有序。
自从上次看英子老师在教盖碗快速出汤时关注到了水波在盖碗中的有序涌动——注意,是温杯的那一道白水哈,不细看就是觉得水在翻动,是看不到有序的波动的——我当时就觉得特别有技术含量,特别有感觉!
以后每每再看老师们泡茶的时候,就会去感受这种美好(学员们的水平目前都还达不到哈)。温杯(没茶叶)时有那么纯净的美感;泡茶(有茶叶)时有那种小清新的美感,而且更容易看到。
今天连续地看盖碗和紫砂壶中的水波涌动,有所不同,但是总结不出来,然后叶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那时对我内心的冲击说“醍醐灌顶”也是不为过的。
老师说:“盖碗的底是有弧度的,所以水浪到底是会从另一侧卷过来的;而紫砂壶的底是平的,所以注水下去,是从四周翻涌起来。”无形的水、内在的秩序原来是这样的原因啊~~太过瘾了!
这个是规律,然后英子老师在实际处理茶汤的过程中,在壶泡时,会在非中心位置定点注水,先带动这点周边的水波卷起,然后把堆积在一侧的茶叶浸润开来。
又或者出了几泡之后,(离注水点远端的)茶叶通过注水方式的调整,把那些茶叶带到跟前来……
总之,微妙处的处理是“看茶泡茶”的完美呈现,虽然我目前做不到,不说的话也看不出来,但是一旦说了听了就觉得好给力,好过瘾啊!
“代入感”,我感觉摸着点“境界”的边儿了
再回到“下午的美好的意外”上来——就是壶泡和碗泡的滋味对比。
特别小的茶台,要同时摆上盖碗、紫砂壶,两个公道杯;要同时洗茶;青砖要洗两遍,六堡也要洗一遍,然后出两壶才够大家品的。
我就看见英子老师在非常快速地动作着——现在回想起来,她动作娴熟,没有一个多余动作,一气呵成——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精准,了了分明,所以连续性非常好、才会好看,我于是被“代入”进去了,心动随她所动。
在短时间内我看着她一再反复地进行着注水、出汤;注水、出汤,脑海中因为这种反复被强化,突然间,我觉得跟她同频了,我感觉仿佛是自己在泡茶,非常地酣畅淋漓,痛快之极!以往总是觉得“境界”一词实在飘渺,然而彼时的我似乎摸着了点它的边。
精修班打造扎实的基本功,喝更多的老茶,开阔眼界。
精修班有两句响亮的口号:
来之前,人生因为有茶而美好;
来之后,茶因为有我而更美好。
精修班,就是要让大家把泡茶的基本功打扎实之后,多喝、多泡好茶、老茶,以此开阔大家的眼界,建立相对得法的滋味体验、“养好嘴”,以后“行走江湖”也是完全不怵的了。简称为“练功、喝茶”。
怎么着就“分心”了?
这是今天的一个重点,叶老师的解惑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小论文了。
借用张荷的三个关键词:享受、沉浸、配合。这是泡茶过程的美好创作体验。
那么分心又是什么呢?
泡茶中“分心”有哪些状态?导致“分心”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和清晰的过程。
泡茶的过程中,“分心”,就是心思不在(泡)茶上,想着一些其他事。茶汤也就“分心必水”。
导致分心的原因有二:
其一,不重视(泡茶);
其二,技术不熟练,手跟不上。
非常微妙的是,你在想具体的技术动作的时候,就是一种“分心”。你在想着怎么去调整,这也是“分心”这时,其实是很看重茶的吧?但是很抱歉地通知您,您“分心”了。
“不分心”的前提就是基本功扎实。看茶泡茶,深深沉浸其中。就如同一个老司机在路上开车,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该油离配合换档了,都是不需要思考的,他的注意力在周边路况的判断上,刚才的那些技术动作在做出来前、做时都是不需要思考的。
这样说,我有些明白了。
后来,张荷补充,“如果在泡茶时有所侧重,专注其一,就不会分心了。“赵姐“说这样拿开车做比方她就懂了。”
本届同学的优秀品质
本届学员的一个特点:非常地收放自如。
她们能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省力又有效。她们也能很快地切换到自己熟知的事情上,替换理解。
回到前文中提到的壶泡和碗泡的对比,两位同学的分享非常精彩。
张荷:盖碗走香,轻扬,芳香四溢;壶泡醇厚。悠远,顺滑。这种临时的调整,收获很大。
赵姐:滋味的感受器官扩大了,先是舌,舌中间、舌两侧等,再是喉部。茶汤在口腔的运行轨迹,滋味呈现就清晰可循了。这种冲击挺大的。碗泡和壶泡的对比,可以用香水的前调、后调来形容。哪种茶适合哪种器具是真的有讲究的。
喝了“998”
解析:09青砖,90年代青砖和80年代青砖,简称“998”。
三款茶打动人的切入点不一样,如同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各有各的美。(张荷语)
喝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口感如此清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正在交头接耳朵中,叶老师一拍桌子道:
喝!……
再喝……
再喝喝……
在对比中,喝才是王道!
今晚泡茶的英子老师状态不是一般二般的好,那真是非同一般的好!泡出的茶汤特质和优点都非常清晰,给一个大赞!
(以下是我个人的感受,仅代表我自己的水准哈。)
这三款茶,老师让我们顺着喝一遍,反着再喝一遍,来回的有序的喝,更容易喝出差别。
顺着喝,从09开始喝,茶汤越来越细柔,越透越沉下去。
反着喝,从80年代开始喝,水越来越粗、硬(这是相对而言的),穿透力越小。
09的青砖,我今天喝出了清香感。都是粗梗粗叶的黑茶,竟然也能喝到清香,只能说这茶汤太清透了(诸如珍珠蒙尘,优秀的泡茶师呈现了它本来的美好),即使跟90、80的比,也有其独特的美感。
90年代的青砖很好喝,味道里的沉香多了些,更顺滑了些。
80年代的青砖入口就滑下去了,密度感更大,口感的丰富度更加饱满。
后两款的质感她们形容(我听后的理解哈)有些像热巧克力,嗯,就是这种密度感。
三款茶都是越喝越甜,这甜如同香一样,几乎要从口腔中满溢出来了。
正如赵姐在分享中所说的:泡茶的种种境界、出神入化的体验会有的,真的会有的,都会有的。
这一句的节奏感和祝福的感觉都特别好,当时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决定以此为结尾:
习茶路上,所有的美好,会有的,真的会有的,都会有的。
补记:
临走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雨越下越大了,又搭上了张荷的顺风车,加上赵姐,我们三人在漆黑的雨夜里,在飞速摆动的雨刷器中,穿行在灯光朦胧的北京城里;谈笑着,回味着今天的课程……这种感觉久违了,有淋不着雨的踏实,又有雨夜行路的豪迈感,极好。
2021.2.28,正月十七,二月的最后一天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