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一下,煎一下,点一下,泡茶,茶还是那个茶吗?
茗粥?煎茶?点茶?
如茶工作室 四月茶会开启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晚上八点,在一曲《一叶知心》中,如茶工作室的四月第二场茶会正式开始。
本次茶会是一次尝试,通过生煮鲜叶的茶汤,到唐代的煎茶(陆羽式的煎茶,只加入少量的盐调味),再到宋代的点茶,然后是瀹泡法,也就是现代的泡茶。
通过这系列的品尝与体会,感受茶文化发展史中的必然。
煎茶—流行时代唐代
开始煎茶。
在煎茶的过程中,我们最初选择的是蒸青绿茶通过碾子碾碎之后进行煎茶程序,发现并不是那么好喝。
于是把蒸青绿茶替换为一款生普,这次口感要好一些。
最后把这一款生普烤过之后碾碎进行煎茶,口感好多了。
所以,在昨天的茶会中,我们的煎茶原料是烤过的普洱生茶。
点茶——流行时代宋代
开始点茶。
我们准备了日本的蒸青茶粉和特别准备的白茶点茶粉。
用白茶的点茶粉操作,发现起沫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这期间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
那就是敢情宋代斗茶不仅仅斗的是点的水平,背后更是比拼找到好茶的能力,以及能把茶粉碾到多碎的能力。
我们用来冲泡的茶叶就是煎茶所用的生普。
一个组合拳下来,我们发现有个规律:
即使一升水配了50g青叶,沸水煮了15分钟,茶汤会有些苦涩,虽然有些生津,然而口感上还是有些单薄。
试想古人在当时想喝一碗有味道的水真的不容易的。
随着用茶叶煮水喝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一些玩家出现,就有了茶叶加工这么一回事。
当相应的茶叶加工工艺比较成熟了,煎茶的方法也就被人玩了出来。
于是,就带动更多的人来喝茶玩茶,当然可能还是不那么系统。
当玩茶人的基数到达了一定的级别之后,就出现了玩茶界的一个大boss——陆羽横空出世。
他把大众玩茶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完善、验证,就弄出了自己的一本《茶经》。
这本书一出世,众多的玩家发现:茶应该是这么玩的啊,之前玩的太low了。
于是就开始置备24器,把之前煎茶过程中都会加入的姜葱之类的东西去掉,只保留了盐。
于是一众人开始置备各种各样陆羽认同的装备,开始了玩茶界的打怪升级过程。
越玩越精,一些小的装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茶台上。
玩茶人茶台上的一小步是茶文化界的一大步。
于是点茶出现了,茗战出现了,茶叶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茶叶碾得越来越碎,茶也变得越来越好玩。
当然,茶汤的口感也越来越好了。
在宋代,点茶其实不仅仅好看,点的好确实也是很好喝的(这个好喝只是限于当时)。
最为糟糕和庆幸的是,玩茶这一件事连天子都惊动了,而且玩得很起劲。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出现,我们茶文化界就有了津津乐道的一本茶书《大观茶论》。
皇帝写的茶书,这也是往茶文化脸上贴金了。
提起《大观茶论》我们喜笑颜开,提起宋的亡国,我们痛心疾首,仿佛这是两个人似的。
这就是人心,这就是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点茶这件事传到日本,一下子就炸了锅了。
当时中华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那可是需要仰望的啊。
连喝个茶都这么有意思,这个调调我们需要更强化一下。
于是点茶在日本不断地被规范、规范,规范得你笑一下都是大逆不道。
完全没有了宋代文人墨客在嬉笑怒骂之间就把茶点了,把文章写了,把玩笑开了。
茶文化的发展其实很有意思。
随时都可以看到很多大咖在中间起着作用。
因为点茶点得太嗨了,龙团凤饼的制作是劳民伤财。
当然,一杯清茶里,其实承载着更多是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
逆天行道,必定被道所灭。
一个乞丐,成功逆袭,成为了一国之君。
瀹泡法——明代流行至今
喝茶,对于朱元璋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然而,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有自己的态度。
于是,朱笔一挥,你们以后不用给我龙团凤饼了,我喝点儿散茶就好了。
这些做“龙团凤饼”的大咖们顿时一片哭爹喊娘。
连皇帝都不喝了,那么金贵的龙团凤饼也没有办法忽悠去做了啊,关键是没人买单。
皇帝都不喝,自己更不敢私下喝了。
于是,他们就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散茶的加工上。
真是苍天有眼,茶叶越来越好喝了,越来越方便了。
我们再看看日本,一千年过去了,他们还在那儿玩茶末。
那个孤寂的背影,就像古寺昏暗的墙上挂着的一副禅意深沉的古画。
作为背景,映衬着我们当下茶的鲜活灵动。
中国人尊崇的道法自然,是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完成了。
看似不着意,仔细一品,处处用心。
而日本则完全不同,他们秉持的就是“我的认真必须让你看到,你没看到,那就是我做得不够认真。”
所以,我们现在看日本茶道都特别的一本正经。
这也是各取所需的一个过程。
有意思的是,有的人眼拙,看到日本茶道就说日本有茶道,看不见有形的,就认为中国茶无道。
有道无道,是有道的人来说的。
有意思的是,有道之人往往沉默不语。
无道之人则在那里胡说八道。
有意思的是,之前点茶总是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
一上场,发现煎茶也没有问题了,点茶也没有问题了。
最后还在沫浡上写下了一个“茶”字。
好看,好玩,见识了,这就是大家的反应。
我们开始泡茶了。
往盖碗中投入长得很不正经,极不严肃的6克生茶,洗完茶之后,公道杯的香气就迷倒了大家。
然后开喝之后,我们的新茶友就开始分享,觉得冲泡出来的茶汤较之点茶茶汤层次明显要丰富得多。
借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文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都是伴随着越来越有细节而来,层次越来越丰富和细腻而来。
唐人喝一次茶,从加工到煎茶,过程极其繁琐。
口感和现在的茶汤相比只能算是一般。
到了宋代,加工更为精致,而冲泡(点茶)的环节相对要简单。
到了明代,茶叶的加工就变得更为简单,但是,工艺也就更加讲究了。
这也就为后面品饮环节的冲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充分体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越来越好喝,这是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的总趋势,这个趋势永远都不会改变。
所以,当我们在外面在遇到“不苦不涩不为茶”的说法时,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不再迷惑。
让我们不再迷惑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让我们懂得了遵循一些规律。
规律让我们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
夜越来越深,而茶也会越来越香。
作者:叶羽晴川,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