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器:用时光打磨质朴
一路驱车向西,两边的翠绿小山和成片的油菜花地往后飞奔。我们仿佛正在穿梭时光隧道,回到两千年前的时光,去领略远古时的粗砺质朴。
我们的目的地叫做雅安荥经,这是一座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的小县城,它早已因为传承至今的“砂器工艺”而扬名中外。路过此地,若不带回一两把“荥经砂锅”或是“黑砂茶壶”,那定是要叫人取笑的。而胡哥也早已约上了烧窑的师傅,将会为我们重现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烧窑技艺。
关于“荥经砂器”,倒是有一段故事。传说汉代一位朝廷命官南巡,亲身体验了“蜀道”之艰难。一路颠簸坎坷、爬坡上坎;搞得人仰马翻,他本人也腰酸腿痛、筋疲力尽。经过荥经县内古城坪,早已是口干舌燥,官员为了解渴,命令下人四处寻水。当时民不聊生,穷困百姓家中哪有现成开水?就连普通的锅碗瓢盆都难觅踪迹。情急之下,百姓随手抠一块地上的湿泥土,捏制成器皿烧水。谁料此水得到官员的大力称赞。随后,当地人便挖土捏型、开窑烧罐,竟然形式古朴、经久耐用,自成一派,流传至今,这便成就了今日的荥经砂器。
传说自不可考,但也并非空穴来风。1974年,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炊具、印章、陶器等。其中一件青铜罍和一件“成都”矛成为全国珍贵文物,有效解证了史籍未清之迷。更有大量的陶罐和砂器,这证明了荥经砂器的古老历史。
就在我们探访的古城村作坊背后,便是著名的严道古城。当年古蜀国开明王朝败亡,蜀国安阳王率领部落远迁至此,修身养息,准备与秦军生死决战。战争的嘶吼与杀戮已如浮云飘散,今日的我们站立在荒野之中,看着潺潺的荥河水缓缓流淌,绕过古城。迷蒙的雾气遮掩了远方的群山。沙场和古城只剩下几方寥落的农家或良田,倒是塘里的莲藕正在偷偷露出几角新芽。
此行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亲眼见证古老的烧窑工艺。我们抵达时,老李已经点燃了窑火。古城作坊就是一爿略显破败的老屋,正中间,不到两米大的窑洞烧得正旺。洞内填满了碎细的煤块,窑盖悬挂在一根铁管上,此刻正盖住坑口。鼓风机“呼呼”直吹,热气升腾,围观的我们体内瞬间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幸福感受。
在烧制之前,老李和他的兄弟们已经完成了多项工序。从古城坪挖来的白善泥,色泽黄白、土质细腻、粘性极强。然后待稍许晾干之后,用力打碎成粉末。再掺入本地出产的煤沙。调配比例的控制,决定了“粗砂”还是“细砂”,也决定着成品的颜色。
而制胚也和搅拌一样,全部采用手工。匠人用脚蹬踩拉坯机,双手十指配合,凭借着软尺、水笔、泥刀、弓等等传统手工器具,对每一件砂器完成最初的造型。没有模具、没有机床,手工制造保证了每件“荥经砂器”的独一无二。这也是极有讲究的工艺,比如只有用人类头发才能足够柔软从而保证光滑,还有手感、力道,都只能凭经验慢慢积累。
完成造型的砂器再经晾晒,便可以进窑烧制了。烧制的时间、火候也没有标准控制,全凭掌窑师傅的经验判断。炉内温度可达一千多度,即便站得很远,脸上也被灼得滚烫。窑盖上有一小孔,老李便可以随时观察炉内状况。待火候到位,听得一声“起!”,铁管撬起窑盖,只见得窑内焰火未熄,一只只器皿遍体通红,宛若透明的烈焰水晶。而只有经过最契合的烧制,方能呈现出纯正的青色,这便是所谓的“炉火纯青”吧。
随后,经过上釉、打磨,砂器显得浑圆而饱满,透身散发出原始的气息。色泽青幽、造型古朴,或许没有其他茶器的精雕细琢,但这种回归自然的质地正与品茶一道不谋而合,唯有安放本心才能得到人生真谛。
因为常年制作砂器,整天揉搓泥土,老李的双手已经遍布老茧和皲裂的纹路。谁都很难相信这双看似粗糙的手,却也能为砂器制作出精致的盖钮和装饰。在他憨实的外表下,却也有着对砂器的一份执着与感受。搓着皲裂的手,老李向我们说起黑砂茶器的诸多好处。因为制作工艺的古老传统,黑砂茶器耐高温、不变形、烧不裂。自身结构稳定,所以能够保持茶叶和茶汤的最原本味道。同时成品呈双气孔结构,透气性良好,久用之后更有着一份独特的沁香。
令老李欣慰的是,随着“荥经砂器”的不断流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这一项古老技艺中,这让砂器制作的传承有了希望。同时也有很多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专程赶来购置,还有拿着图纸寻求定制的高端客人。不仅如此,也有从省外甚至国外慕名而来的同行,期待能取经和交流,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坐于荥经不远处的“云峰寺”内,细细抚摩手中的黑砂茶壶,小林为我们冲泡出三十年黄印,气韵悠扬、醇浓回甘,千年金丝楠木倒影在茶碗里,让人仿佛淡忘了时间,只愿陶醉在这闲适浮生中。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作者丨黎晓阳
作者:黎晓阳,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