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马哲峰、陈晓雷《普洱六山记》:漫话六大茶山
爱上普洱茶,久矣
过去十数年间,每年春秋两季,游走滇南茶区,足迹所至,遍历西双版纳州六大茶山。从景洪市基诺山乡攸乐山,到勐腊县象明乡莽枝山、革登山、倚邦山与蛮砖山,再到易武镇易武山(漫撒山),漫步倚邦老街、易武老街,徜徉在各个村寨里,徘徊在过往岁月遗存下来的茶马古道上,迷醉在热带雨林深处的古茶园里。洋溢在老人、孩子、年轻人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岁月的片段,雕刻了时光的印痕,那山、那人、那茶,绘就一幅活色生香的茶山民俗生活画卷。
回溯过往,因茶而兴,因茶而衰,在王朝兴替、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有多少人如过客般来去匆匆,演绎出无数悲欢离合的曲目,最终都又湮没在无声的岁月深处。
现今六大茶山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管辖,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曾经长期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政府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任命各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设车里宣慰使司,清代因袭明代旧制,并行改土归流。民国时期土司与流官共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6)土司制度彻底废除。始于元代,昌盛于明清,衰弱于民国,残存至建国初期,土司制度在西双版纳存续近700年之久。
普洱茶之名见诸史籍记载始于范承勋监修,吴自肃、丁炜主编,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云南通志》,其书载:“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莽支山、茶山,二山在城西北普洱界,俱产普茶。”康熙五十三年(1714)章履成《元江府志》载:“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驾部山,元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产普茶。”此际的车里宣慰司尚在元江府治下,莽支山、驾部山是否是后来史籍中记载的莽枝山、架布山呢?这是个饶有趣味的大胆猜想。
囿于文献记载的阙如,改土归流之前六大茶山的史实尚待考究。这让人忍不住会去猜想,那到底是何种面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质上,土司制度下的领地仍然是国中之国,与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集权制相抵牾。在王朝政权根基未稳时期,或可作为权宜之法。一旦王朝集权走强,终不免于衰亡。改土归流始自明代,进入清代不断加强。以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为标志,澜沧江以东六大茶山等地区改土归流,澜沧江以西地区仍实行土司统治。由此,六大茶山走向普洱茶历史舞台的中心,引领普洱茶潮流近三百年。……(本文节选自马哲峰、陈晓雷《普洱六山记》一书,图源于马哲峰老师朋友圈)
《普洱六山记》目录
历史篇
漫话六大茶山
普洱贡茶的故事
茶祖孔明的传说
倚邦土司曹当斋的故事
倚邦恤夷碑背后的故事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倚邦止价碑背后的故事
蛮砖会馆功德碑背后的故事
漫撒新建石屏会馆碑背后的故事
漫撒寄户临时执照碑背后的故事
易武永安桥碑背后的故事
易武断案碑背后的故事
易武二比执照碑背后的故事
当代篇
普洱茶的原乡:西双版纳
景洪风土记
攸乐山寻茶记
勐腊风土记
莽枝山寻茶记
革登山寻茶记
曼林寻茶记
桐箐河寻茶记
百花潭寻茶记
薄荷塘寻茶记
哆依树寻茶记
凤凰窝寻茶记
冷水河寻茶记
茶坪地寻茶记
茶王树寻茶记
马哲峰、陈晓雷《普洱六山记》购买,敬请联系艾文华老师微信:814917310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