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潮茶饮的兴起,到智慧茶业的推进,再到熟茶的崛起与茶旅融合的热潮,一系列热点事件与年度热词不仅勾勒出茶行业的繁荣景象,更传递出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心声与期待。
普洱茶由生到熟,是人与天、地、微生物共同参与“炒制”的结果。世界茶源地优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内含物质极其丰富的云南大叶种茶。
数日前,收到存璐姑娘发来的邀请函,请我参加她父亲存一榕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个热爱旅行,喜欢普洱,又知汤药的姑娘,如此有孝心,于是开心的应承下来。
过去说起仓储,一般会不自觉地往科学技术方向去思考、探讨,如干仓和湿仓各自的理论体系与陈化效果,如不同地域仓储的风格呈现与地方人文情怀等。
初识马哲峰先生,是由于他行走于云南茶山的那些文字,印象中他像一个茶山的游侠,不时在茶山游走,行走已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称勾起了我大脑深处的记忆。
再没有比普洱茶更神奇的茶了。“微不足见”的微生物在云南大叶种茶——世界上叶片最大的茶树种——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生长、代谢、分解、死亡,却并末让普洱茶腐烂败坏
我们选择了业内茶文化内容创作领域,品牌深化领域、茶生活方式等颇有新意的青年创业者,深度挖掘他们的运营方式和底层逻辑
一段话:“公司的繁荣取决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利润只是一种评分机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马安民《茶脉》一书由云南美术社出版,这次,他的野心更大,从“神农尝百草”始,直至普洱茶炙手可热的时代语境,,从而梳理出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上升到中国民族精神
《老班章》作者马安民老师新书《茶脉》即将问世!本书力图通过茶,特别是普洱茶和佛教的渊源,阐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那种惟妙惟肖的共生关系。
《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
2022年,《三联生活周刊》提出了年度生活方式——新节俭主义。2023年,这个风潮没有因疫情后经济的复苏而消失,反而发展成为了人们理性消费的共识。
《云南白茶一本通》是云南白茶实用销讲词,一问一答,看了就能用。《云南白茶一本通》是云南白茶入门手册,全面呈现云南白茶的历史与现在。
为了讲述困鹿山的历史文化故事,推介《困鹿山》,8月2日下午,由《普洱》杂志社主办的“揭秘皇家贡茶园·困鹿山暨《困鹿山》新书推介会”在普洱茶馆圆满举行。
本期独家关注聚焦近30年来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其间有普洱茶1993年的破茧而出,2007年后的逆境重生,2015年的柑普爆火,一骑突围……历历过往,如在目前。
此时有一本书终于为这个初心而来,《读懂大益》全面系统性解决你的困惑,你的焦虑,从变幻莫测的市场价格波动背后找到本源,让你抓住普洱茶行业的本质……
本期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延续茶山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今春的茶山,新故事、新发展、新现象、新演变、新思考……
很多人听说过大益茶,也喝过大益茶,并可能了解大益茶,道听途说大益茶价格跟股票一样,每天都有波动,想参与或者从事大益事业,可总是入不了门。
一本《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普洱茶史录》已经成为深入学习中期茶的入口和辅助,透过文字,触摸历史,感悟当下,回味好茶。
2023年,我们感受到有一种摇旗呐喊的主旋律已经昂扬升起,一种茶人以本色迎接数字天幕,在变与稳中激流勇进的斗志,正为市场气候中的成员们注入安定剂。
杨普龙写《新八大茶山》,把江内的古六山全放到了文字外面,专心于大勐龙、南糯、格朗和、勐宋、贺开、布朗、巴达、景迈八山,我视其为他的茶国,他的小世界和安身立命处。
本书像一饼老茶,散发着沉蕴多年的味道,让读者感受茶文化的多重魅力,知晓一片树叶背后洋洋大观的历史,非常值得阅读!
虽然茶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无声陪伴,但是,我们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又撞见茶的全新面孔。
两年前,我们曾有一篇论述《普洱茶,会上瘾吗?》的文章在全网广泛传播,通过叙述普洱茶是个性之茶、慰藉之饮、健康饮品三个方面,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我们这次通过和不同的人聊天,了
《云南沱茶·销法沱:第一款走进欧洲的普洱茶(1976~2004年)》一书,由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沱茶部经理昌金强先生编著,作者是销法沱出口业务的直接亲历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