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茶之路,即是学茶之路,一问一答是学茶过程中相对快捷的方法。刚开始,问的也许幼稚,答的也许肤浅,不过我们相信,多问多答天长日久总会有好处,至少促使我们深度思考
品历史,品普洱,品人生,都是需要境界的,而能否有境界,关键就看对待时间的态度,看有没有那么一份对待时间,对待自我的耐心、虚静和悟性。只有有了这么一份耐心、虚静和悟性,我们
说句不严谨的话“市场中的茶商比专家制茶人懂制茶,市场中的茶商比茶农懂茶”。
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1、土壤。2、气候。3、树龄。4、采摘时节。5、工艺。
普洱茶行情不好低迷已经是一个近2年持续稳定的现状。很多茶商都是在一边煎熬一边寻找新出路。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大益品牌的动向。
茶友相聚,谈起一话题:茶龄重要吗?要我说:如果饮茶三十年,都是泛泛,恐怕茶龄一百岁也没用。习茶要天天练,这是“文火”,铢积寸累,久成大用;还要集中心力,用猛火,攻坚克难。
在普洱茶领域,拼配还是纯料恐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纯料与古树的概念热门起来之后,似乎形成了某种至今仍在影响很多茶友的“鄙视链”。
有人说,喝茶的人都是懂生活的人,能够把简单且平凡的日子过成诗。仔细观察身边的喝茶人,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
喝茶有益健康,我从小就喝茶,算起来,我喝茶已经30多年了。
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和我沟通品牌该怎么做推广,多年前的一天,有个年轻的老板,非常礼貌、非常真诚,我在电话里就能明显地感受得出,所以就根据其提供的信息给了一些建议。
很多人只理解的是泡法上出现问题,但是不仅仅是泡法的问题。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家喝的普洱茶和你在家喝到的不一样?我们把它一分为三点来看。
早上起来,集贸市场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在忙着摆摊上货,小吃摊区烧烤、煮品弥漫起香味,阵阵火烟和热气升腾而起,犹如把古道、村舍、树林都卷入一幅褪色的画卷中。
泡好普洱茶的第一步到底是什么?是选水挑器,还是撬茶投茶?其实都不是,而应该是“醒茶”。
在皖南,小桥流水边,粉墙黛瓦间,悠长悠长的青石巷中,古朴素雅的木格窗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老茶馆在静静地等你,用一杯上好的涌溪火青,为你洗尽风尘。
古树茶是好茶,好茶好喝,适口为珍。情绪表达上没问题。但违反了逻辑规律之一的充足理由率。待论证又互相成为前提和结果,中间少了论据和推理。
为什么普洱茶市场中的古树熟茶那么少?知名夏秋季古树茶价格至少大几百一公斤,并且拿去拼配更节省成本。不出名地区夏秋古树茶少采或者不采制,价格是春茶价格的1 3或者1 4。
杨梅酱碗我用片宣纸遮盖,开放式遮阴处存放,仅一个月,已经失水收缩大半,越来越趋向固体。据说多年存放的杨梅酱,最后会陈化成琥珀状晶体
目前云南茶叶机构为云南白茶的方便生产做了很好几个标准《云南大叶种白茶标准》《勐海茶白茶》标准、《景谷大白茶》标准。
总有人问:没有人脉资源,能不能开店?咋说呢,咱们卖的就是入口的饮品,树叶子而已。需要什么人脉资源呢?想干啥大事呢?
又到一年中秋时,疫情仍旧此起彼伏,考验着大部分普通人的脑神经,从疫情出现到现在的三个年头里,我们有了更多主动或者被动的“宅家”时间。而喝茶则成为了茶友们“宅家”必不可少的
普洱茶市场市场营销和如何让消费者购买普洱茶,两者只因所站的角色角度不同,但目的性质是一样的结果——成交。
品牌是围绕人展开的,品牌的文化、价值感、差异化,都应该起于人心,终于人心。品牌与其说是商业概念,不如说是商业领域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综合研究学科,品牌只有和消费者产生链接
那么这个2003年大益班章生态茶6星孔雀是怎么出来的?2003年何氏兄弟在勐海茶厂定制的其中一款定制茶6星孔雀,每片400克,7片一提,12提一件33 6公斤,总共12件,折算成提144提,成片1008片。
20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是云南人,但也不喝茶,印象中只知道绿茶(糯米香茶),招待客人的很普通的绿茶。那时候工作上需要普洱茶的知识,那怎么办?
每次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学会茶,学会普洱茶?我都会跟他说你要多喝,一定要多喝。学茶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多喝。但是我每次这么回复的时候,他们总是以为我想骗他们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