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周重林:如何让茶文化更靠近年轻人?
新华网:作为茶文化的研究者,您能否用简要的话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茶文化?
周重林:茶文化就是研究茶的多种饮用方法。比如基诺族现在还在吃茶的鲜叶,凉拌或蛋炒,傣族有竹筒茶,蒙古族有奶茶,藏族有酥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说起来很有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中国茶文化有一个特点,茶一旦与一个地方的民族融合,就会壮大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延续千年不变。在普洱茶深山老曼峨,现在结婚还要带着竹筒茶做的茶礼去提亲,这个风俗在宋代称为“吃茶”,是婚聘必备,现在因为布朗族的留存而让我们相信宋代古人诚不我欺。
新华网:茶是大众消费品,但说到茶文化,很多人会觉得是个小众文化。如何让茶文化能够在更大的层面普及,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了解?
周重林:最近几年,奶茶文化很流行,主要是年轻人喜欢,满大街的奶茶店,还出现了像霸王茶姬这样走国风路线的奶茶店。在瓶装饮料市场,也出现了东方树叶这样的纯茶饮料,都可以说是茶文化复兴的一种体现。我认为主要是茶符合当下的大健康与原生态潮流。还有一个就是国风潮,茶是最中国的一个符号。要让年轻人喜欢茶,就要有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视觉好不好看,能不能引起共鸣。
新华网:随着影视作品,这两年宋代“点茶”变火了,很多年轻人说,点茶像咖啡拉花,您怎么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认识?我们该怎么讲茶文化的故事?
周重林: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点茶”?因为看起来美,操作起来简单,喝起来很爽,关键的一点是,好不好一目了然。传统的工夫茶泡茶,泡得好不好,很难达成共识,也许你认为好,但别人不认为。动作也是,有些人就认为工夫茶有些动作多余,故弄玄虚。
宋式点茶的好处是,茶粉是标准化的产品,打成的沫饽,是厚是薄一望可知,沫饽的厚薄与一个人懂不懂茶没有关系,斗茶输赢的标准易懂。
再就是宋式点茶好看,古人说沫饽像雪花浮在盏上一样,好看极了,与今天咖啡拉花非常类似,饮用之前,先欣赏美。
宋人为我们留下极其宝贵的点茶遗产,目前也正在神州大地复兴。
新华网:中国的茶种类很多,每种茶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故事,如何向世界讲清楚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又如何能将他们统一?
周重林:中国茶在宋代就已经高度标准化过一次,宋式点茶是茶粉的形态。明朝废团为散,之后工夫茶崛起,成为泡茶主流,这种茶水分离的泡茶法今天主要是用于泡乌龙茶、普洱茶,传统绿茶地区,像浙江、江苏、上海、四川,还在把茶浸泡在搪瓷杯或玻璃杯里,在西藏、蒙古,现在喝茶还要加奶,甚至加盐巴。正因为这种饮茶法的多样,我们才拥有涉及44个项目的中国茶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茶的多样性一方面让我们领略了茶之辽阔,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现在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要么回到宋式点茶,把茶做成茶粉形态,延续宋式标准化操作。这种做法对工具的要求高,需要配套完善。另一种是改变茶水形态,把茶水装进杯子或瓶子里,这样茶水成为一个标准化产品,口感一致,也更容易培养新的消费者。
这是传统茶企无法做的,也是新茶企主力做的。街边新饮茶也是,过去无糖不欢,现在都在主打无糖,都是教育消费者的好结果。
尊重传统茶多样性,复杂性,但呈现出来的茶汤要简单,这样才能把茶企做大,把茶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图文转自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