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林超民:人走茶香入梦来

林超民:人走茶香入梦来

作者:林超民  日期:12-08 来源:茶业复兴

林超民在清枫明阅书店

林超民在清枫明阅书店。

林超民,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著作有《林超民文集》(四卷)《中国民族史》(三卷本)《唐宋民族史》等,译著有《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等,主编《方国瑜文集》《民族学评论》《西南古籍研究》等。

又梦见和马教授忠民先生一起品茶。醒来,茶香缭绕,口中回甘。

忠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他虽已远去,但还时常回到我的梦中来给我讲唐宋人饮茶之风俗和唐宋有关茶叶的诗词文章。

马老师给我们上了两学年四学期的《历史文选》。在大学期间给我们上课最长的是马老师和上俄语课的金承旺老师。二年级我被选为学习委员,去马老师家的时间稍为少一点,我一有家乡带来的清凉山抹锅茶就送给他品鉴,听他讲茶经,讲唐宋的茶叶生产,茶叶交易,茶饮风俗,茶叶诗词。他啜口品茶,笑谈饮茶的神情,时常入我梦中!

翠湖

翠湖。青枫明阅/图

忠民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重点讲解题、六书、训诂、校雠,而不拘泥于字词的解释、文句的疏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听惯了中学时语文教师教古文时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方式,多有不适。听了几堂课后,我就感受到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读古书的方法教给你,把字词、句读、文意留给自己研习。掌握了书目解题,就打下了目录学的基础,为学生打开史学的大门提供了钥匙。掌握了“小学”(文字学),就给阅读古书铺平了道路。他的《历史文选》,不仅仅是讲了几章史学名篇,更给我们奠定了治史的基础,使我们终生受益。

中国历史文选茶业复兴藏书

中国历史文选,茶业复兴藏书

我是《中国历史文选》的“课代表”,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向忠民师请益。当时他住在青云街水晶宫的云南大学的教师宿舍。我到他家交同学们的作业,或取考试的成绩单,他总会留我在他拥挤仄逼的房间喝茶聊天。那时,茶叶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发一张茶叶票,可买一市两茶叶。一市两茶只够泡三五杯。我不忍心喝他的茶水。他说,作为讲师,能够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可以多买一二两茶叶。他一边喝茶一边给我讲读书治学的道理。他说,学历史要能够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先识字,学会用工具书。读史书,不能靠《历史文选》那几篇课文,要系统地阅读《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在他的指导下,我认真通读了这四部史学经典名著。

云南大学会泽院文传浩图

云南大学会泽院。文传浩/图

1963年4月,学校庆祝建校四十周年,在至公堂举办校史展览。我在展览上看到1949年12月9日昆明起义后,云南大学师生积极参加昆明保卫战的图片中,有一张照片上站立着持枪保卫昆明、保卫云南大学的马忠民先生。这张照片上的马忠民先生与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温文儒雅的大学教师完全不同的形象:他英武刚毅,肩背带明亮刺刀的钢枪,和保卫学校的志士们站立在云南大学会泽院的台阶上。

我与他谈起昆明起义,保卫昆明的战事。他说,读中学时,正值“七七事变”,国难当头,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揭露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宣传鼓动全民抗日救国,坚信中国必胜。台儿庄战役后,他写下《挽抗日前线阵亡将士歌》。诗中写道:“荷枪负弹,沙滚日昏;人壮马嘶,远戍边勤,越涧跨泽,入山出林;冲锋战阵,滴血虏营......英灵不灭,盖世钦敬;而今而后,万古相铭”。1942年夏,当日军打到腾龙边区的危急关头,他曾报名参加远征军,要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只是因为眼睛高度近视,没有被军队接纳。他说自己参加抗日活动和昆明保卫战,完全是出于青年人的民族危机感和民族

责任感,出于对蒋介石腐败政权的痛恨和对共产党毛主席创建民主自由新中国的热切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深切感到,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他别无所长,只有从事教学研究,教书育人,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他决心在平凡的教学与研究中为祖国为民族竭尽全力,奉献一生。

云南大学至公堂文传浩图

云南大学至公堂。文传浩/图

作为史学家,马先生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也颇有研究。他说,他们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马福军。世出文武名人。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先祖。中原的马家有一支迁到湖南。马家在湖南人丁兴旺,家族繁盛。其中一支经四川迁到云南昭通传到马忠民先生,马家在昭通定居已有六代。先生的祖父在清代考中武举。父亲在民国初年到昆明法政学堂读书,本可以做官,因不愿随俗从政,肄业回昭通执教。他的祖母姜氏,出自昭通名门。先生的表叔姜亮夫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文字学、音韵学、文学、史学、敦煌学诸方面成绩卓著。

云南大学熊庆来故居文传浩图

云南大学熊庆来故居。文传浩/图

马先生在云南大学求学时,正是抗日战争与国共战争的动荡岁月。生活环境艰难,学习条件恶劣。值得庆幸的是,抗战军兴,内地大学纷纷南迁,名师大家云集昆明,先生得以亲聆著名学者的教诲。他师从姜亮夫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跟随方国瑜学习云南历史文化;从刘文典学习文献学与古典诗赋;从钱穆学习中国学术史;从白寿彝学习中国史学史,马先生大学毕业的论文就是在白寿彝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大学期间,马先生曾协助姜亮夫先生撰著《屈赋校注》与《文字补识》;帮助刘文典先生作《大唐玄奘法师传校注》;帮助徐嘉瑞先生抄录校对《大理古代文化史》。他与刘文典先生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1958年,在宜良县参加交心运动的马先生惊闻刘文典教授不幸辞世。在悲痛之余写诗纪念自己崇敬的师长。诗中写道:“长至之日会交心,南天惊传巨星沉。司马长门成永恨,谁堪昆明写洛神。”

1947年,马先生以优秀成绩毕业,被聘为云南大学文史系教师。1951年文史系分为中文、历史两个系。马先生是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的教师。他先后教过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隋唐史、外国史等课程。到我们读大学时,他主讲《中国历史文选》。

腾冲清凉山磨锅茶

腾冲清凉山磨锅茶

我父亲是修水利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到农村山乡,买到家乡蒲川农民制作的清凉山抹锅茶。他托人带几包给我,我就送给马先生品鉴。他先看看茶叶的外形,说:条索肥嫩紧结、有锋苗,匀整,稍有嫩茎。色泽青绿油润、白毫显露。连说:不错不错。他用一把古色古香的茶壶冲泡,倒入精制的小杯,啜一口,闭目品味;再啜一口,静心体味;再喷一口,咂嘴回味。良久,睁开眼睛大声赞叹:好茶,好茶!嫩香浓郁,鲜爽醇厚。难得的好茶!接着他就给我讲茶叶的历史,讲唐人陆羽和他的著作《茶经》,吟咏唐宋人品茶的诗词,把我引进一个浓郁沁心,回味无穷的茶香世界

升入二年级,我们就不再学《历史文选》课。但我依旧时不时到他家请教。当时他正在做《新唐书·陆羽传》的笺证。这类纯学术的课题,颇具乾嘉学派的古风。可是在当时,有点“离经叛道”。1950年以后,历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就是“为革命研究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种纯学术的课题,被视为脱离政治,宣扬封建糟粕。可是马先生对这些责难置之不理,依旧沉浸在唐人饮茶风习的研究之中。现在我才明白,马先生的高明之处:不赶时髦,不追风头,甘居边缘,潜心学问。

不同版本茶经茶业复兴藏书

不同版本《茶经》,茶业复兴藏书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当工人。借到昆明出差的机会,我带上勐海茶厂制作的烘青、滇红、普洱去青云街水晶宫云大宿舍拜访他。这些茶都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精品。他大为赞赏,兴致勃勃地将他正在撰著的《新唐书·陆羽传》笺证、《茶经》译注、《唐代饮茶风习》《唐代的茶税与榷茶》《茶与茶》等论著拿出来给我看,给我讲中国茶叶的历史,讲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这些,对于正在茶厂工作的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看了他的论著,使我对茶叶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给我在茶厂工作中增加了智慧,提高了能力。因此,我在勐海茶厂,虽然在制茶方面没有经验,但在茶叶历史上,则有一般师傅不具备的知识,从而得到大家的重视。

林超民1979年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文章茶业复兴藏

林超民1979年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文章,茶业复兴藏

1978年9月我考取方国瑜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向马先生请益,每次我到马先生府上拜访,他总是先泡茶,再聊天。我们就在茶香中,谈论“茶经”。当时,马先生正将他多年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学术专著《茶史论集》。在马先生的指导下,我在《云南日报》《民族文化》等报刊上发表了好几篇关于茶叶历史、茶叶文化的文章。

林超民家乡腾冲茶园

林超民家乡腾冲茶园

我曾就“茶道”起源等问题请教马先生。他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最早将饮茶与为人的品德相提并论的文字。陆羽认为,作为饮料的茶,最适合于专一践行自律品德的人。他提倡“煮茶”的品饮方式,就是希望人们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去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获得一种对自律的道德自觉,使饮茶者均成为“精行俭德之人”。这就将饮茶上升到“道”的境界。“茶道”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销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这首诗,明确提出“茶道”一词。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僧侣将饮茶与修心养性,参禅悟道连在一起。通过饮茶清心开悟,成为陆羽所说的“精行俭德之人”。

1888年和版茶经茶业复兴藏书

1888年和版《茶经》,茶业复兴藏书

他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其中,明确以咏茶为主旨者就有61首。具体而形象地反映出宋人的饮茶习尚。今天我们品味茶词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宋人的饮茶艺术正如一杯格调高雅的清茶,散发着永久的清香,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流飘逸的境界和优雅灵动的情韵,可以体味和、冲、静、洁、清、澹、美、俭为主要特点的茶文化精神以及宋代士人追求超世与清雅的另一种文化心态。

马先生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给我讲的“茶道”,一直铭记我心。每举杯饮茶,不忘“精行俭德”。

当今,讲“茶道”的人甚移。有的附庸风雅,有的耽于声色,有的追钱逐利,有的沽名钓誉。他们讲得越多,离茶道越远。像马先生那样认真研究《茶经》,胸有山水,心无挂碍,淡泊人生,超然出世,品得人生茶味的人实在越来越少。

希望时时能在梦中与马先生品茶论道。

图/文传浩,青枫明阅,极边乌龙。

作者:林超民,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林超民:人走茶香入梦来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