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泉:《中国茶文献集成》,让茶从生活回归典籍
9月8日晚,茶业复兴第331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5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文化学者、古籍出版家、龙山书院院长、《中国茶文献集成》出品人李阳泉先生做客直播间。他围绕着《中国茶文献集成》丛书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直播间分享实录,因篇幅有限,内容略有删减。
周重林:我是在北京《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的时候认识了李老师,当时我们都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后来各自去了不同的领域。很多年过去了,转了一大圈,我们又在茶的风雅领域再次遇见。李老师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在我心中,北师大中文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李老师做古籍书的出版,还在喜马拉雅讲苏东坡,他推出的专辑《心态王者苏东坡》很受欢迎,短短几个月订阅破万。我写书、做研究,遇到找不到的文献,很多都是通过李老师找到了,很幸运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李老师今天要讲的,就是我身后这套金光闪闪的《中国茶文献集成》,下面的时间就交给李阳泉老师。
让茶从生活回归典籍
李阳泉:今天是北师大建校120周年,我很兴奋,白天还看了直播。这部书的源起和北师大有关。我在北师大读本科时候,许嘉璐先生是我们的校长,但我当时还没机会认识他。毕业很多年后去拜访许先生,当时他是中国文化院的院长,我在做整理赵朴初先生的书,想请许先生做主编,他应允了,还为这本书做了序。后来我想编一套茶文献集成的书,想找许先生做主编,再次去拜访他,但这次他并没有马上答应。回来以后我们团队开会,4个月后拿着丛书的目录和一部分资料再次去拜访许老,许老很惊讶,说你们那么短时间就找了那么多没见过的资料,很不错。于是他就答应做这套书主编,他对这套书做了很多指导,还亲自写了序。
生活之茶
这套书是典籍之茶,在分享典籍之中的茶之前,先聊聊我们喝的茶。茶可以解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也是风雅之事。茶为什么是风雅的呢?《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不宜累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要连累家庭的意思么?这种说法出现在文本中,让人哭笑不得,这是曲解原意。宋代市民生活很发达,家里办红白事、纪念性的事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有四司六局,有布账司、果品司等提供服务,就像我小时候家里办酒席,家里的碗、碟子,不够都要去找村里的专业机构借。大家看图片中标红的部分,这上面写的是“不宜戾家”,“戾”是外行的意思。在宋代,四般闲事是不能靠四司六局来做,需要请专门的人来做。
那“闲”字是怎么来的?这么专业的事为什么是闲事。《說文解字注》:“閑,闌也。引申爲防閑。古多借爲淸閒字。又借爲嫻習字。从門中有木。會意。”所以这里的闲事指的是“拦住的、有技术含量的、娴熟的,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风雅的文化是正的文化,不是随随随便的,要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成为熟手才能做好。中国讲熟能生巧,卖油翁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故事。
我讲那么多,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概念,不要把茶想简单了,茶不仅仅是饮品、分类,我们要建立对茶的神圣感,茶是四般闲事之一,要认真去做。至于茶是不是要恢复成现在一些人所推崇的繁复的茶道,是需要商榷的。我想要弄明白中国古人的茶生活,有了这样的初衷,就发愿想编这套书。
典籍之茶
我之前主要编辑佛教、历史类的书,对茶的文献还比较陌生。记得我当时给周重林打过电话,周重林说这件事很好,但茶文献成系统的不多,有很多文献隐藏在其他文献中,整理起来不容易。
汇纂这样一部大型类书,目录体系非常重要。诚如许先生所说,我们没有现成的目录,需要进行海量的阅读和研究才可以逐渐完善。这个工作需要坐冷板凳。我们2015年初启动项目,2016年6月出版,我想也只有我们团队能做,我们有很大的数据库,省去了跑图书馆的时间,我们和各地图书馆也有来往,找资料也比较容易。主编许先生很认可我们的工作,他在中国文化院办公室接见我,他和我聊:中国的版图是一只雄鸡,鸡头是儒,鸡身是释,鸡尾是道,大鸡的主体之外还有两个翅膀,就是中医和茶。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体两翼,儒释道是体,中医和茶是两翼。我问许老,茶那么重要,那其他的传统文化呢,许老说其他的是羽毛,许老的这个比喻是很到位的。
这套书有50本,收录了历代茶文献400多种,1949年10月以后的茶文献没有汇集,不是我们规避,是编类似书的特点。文献约定的规矩是1949年10月1号之前的,之后是单独的体系,还牵扯到大量的版权问题。往前的时间不封顶,这么漫长时间中的茶文献,几乎都收到这套书中。50册分为5大部分:古代茶书、古代茶法、域外茶书、民国茶书、民国期刊。
古代茶书收了189种,包含了如《荈茗录》《茶书》《说郛》《煎茶水记》《大明水记》《煮茶梦记》等。陆羽的《茶经》是最早最完整的茶学专著,但不是最早的茶文献,文献不仅仅是专著,哪怕一页都是文献。
这本书中收录的最早的茶文献是西汉王褒的《僮约》,《僮约》文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之语,而“荼”是我国唐前茶的用字之一,一般认为此文是有饮茶习俗、茶叶买卖记录的现存最早较可靠的文献。另因古代“荼”为多义字,有不同观点认为此处荼为苦菜而非茶。历代收录此文的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全汉文》等多种文献,明清以来所刊刻文献中多已将“荼”字直接改写为“茶”了。我们选用了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茶经》问世千余年,国内外流传版本近百种,本书收录了五种有代表性的版本:宋咸淳《百川学海》民国影刊本、明万历十六年程福生竹素园刻本、明万暦四十一年刻喻政《茶书》本、清顺治三年刻宛委山堂《说郛》本、日本天保十五年翻刻明郑熜校本。《茶经》太重要了,所以我们选了五个版本,这是这套书的亮点之一。
我很崇敬陆羽,我去拜访过陆羽墓,在湖州长兴。陆羽不仅在年轻时就赢得了颜真卿的赏识,作为一代茶圣,僧皎然、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都曾与陆羽交往过。谈诗论道,品茗说茶,使陆羽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将儒学和佛学的感悟融入《茶经》的创作中。而他与诗僧皎然的相遇与交往,比之颜鲁公更多了一份细腻,他们之间留下很多的诗,很多的酬答。
我再介绍几本重要的茶书。
蔡襄的《茶录》,是陆羽《茶经》之后相当重要的一种茶书。蔡襄是福建人,福建是宋代重要茶叶产地,他对茶有精深的研究,造诣极高。《茶录》的写作在宋仁宗皇佑年间,正文分上、下两篇。蔡襄的书法被苏轼推为“当朝第一”,他继承了唐代笔法,但他为什么在宋四家里排最后。原因是宋三家代表了宋代的格调——尚异。无论是黄庭坚、米芾还是苏东坡的书法,都有点歪歪扭扭的,和盛唐的法度不是一个腔调,蔡襄重法度,而宋人尚异。
蔡襄的《茶录》很重要,本书虽篇幅短小文字不长,但却要言不繁,既一语中的,提出了许多原则性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又弥补了陆羽《茶经》中的若干不足之处。同时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宋人品茶的技术和审美要求。本书选用版本为宋咸淳《百川学海》民国影刊本。《大观茶论》中很大一部分是从《茶录》中汲取的,特别是关于制茶、碾茶的部分,没有蔡襄的《茶录》就没有《大观茶论》。
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对研究宋代建茶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宋子安生平事迹不详,从书中提及蔡襄时所称“近蔡公《茶录》亦云”之语看,他与蔡襄应是同时代的人。东溪,指建溪之东,建溪是建安主要产茶区。作者在序中说,前贤蔡襄、丁谓所作茶书,记叙建溪茶叶疏略未尽,故作此书以为补充。本书选用版本为宋咸淳《百川学海》民国影刊本。
《大观茶论》集宋代美学之大成,本书由一篇序言和二十篇正文组成。宋徽宗赵佶在政治方面是个昏君,而在艺术方面却是有很高造诣的大家。他精于茶道,乃至亲自撰写茶书。本书选用版本为清顺治三年刻宛委山堂《说郛》本。
这本书中所记的特殊茶叶白茶,也罕见于前人著述,我最近也正在和朋友策划做一件与苏轼有关的白茶礼。
《百丈清规》中对禅寺的僧职设置、管理制度、日常行事、礼仪规范、节斋活动,以及各种应用文书等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其中有详细饮茶仪式的记录,我们选用了清乾隆《大藏经》本。
明朝出了很多风雅的人,我们团队不仅做茶文献,还在做香文献、文房四宝文献、古琴文献集成。我发现了一群共同的作者,比如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文征明、田艺衡等。这些人不都是职业作家,有很多是政府官员,利用业余时间做风雅的事情。
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长物”和衣食住行无关,指的是多余之物,这些多余之物就是中国文化的可爱和温暖之处。这本书讲了香,也讲了茶,比较了虎丘茶、天池茶、岕茶、六安茶、松萝茶、龙井茶、天目茶等明代名茶的制法、品质,也记载了明代烹饮泡茶法的技术规范。我去湖州拜访一位老先生,他把岕茶读作ka茶,老先生用100度的水泡当地绿茶给我喝,泡了五六泡还很香。
明代高元浚编撰了一本《茶乘》,是茶文献集成,很耐读。《茶酒争奇》,茶酒掐架,茶胜出了,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话本小说,我们当下反而缺少这样的文本,这是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
古代茶法一百种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收录了古代茶法一百种。精通茶文化的人都未必精通茶法,茶法不是泡茶的方法,是与茶有关的经济与法律。对于广义的茶文化研究来说,是不应该将茶法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排除在外的。《中国茶文献集成》对历代文献中的茶法资料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辑录,以供研究参考。我接到读者的反馈,这部分文献的价值超高,反应了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本草类书籍中与茶有关的内容汇编。本草类的书很多,不仅仅是本草纲目。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起,历代本草著作层出不穷,至今已有三百多部。因为茶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从唐代《新修本草》开始,历代本草著作大多收录有茶,对茶叶源流、植物特性、功能主治、药用方剂等多有记载。本辑收录了历代本草著作中的茶篇十一种,其中唐代一种、宋代一种、元代二种、明代六种、清代一种。
类书中的茶汇编。类书是我国古代将专门资料辑录或多门类资料汇集分编成册的一类工具书。本辑收录了历代类书著作中的茶篇三十八种,其中唐代二种、宋代五种、明代二十四种、清代七种。
第三部分是域外茶书21种
茶文化在中国产生、发展与成熟,同时也向国外广泛传播,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而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茶文化风格,从而也诞生了各自的茶文化著作,《中国茶文献集成》对域外茶书进行了收录,由此可窥见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域外茶书部分分为古代撰著和近代译本两类,我简单介绍几种
《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茶的著作,我们选的是日本江户刻本。作者荣西先后两次入宋留学,将禅传入日本。此外,他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鼓励在日本栽培,并普及饮茶之法,故以“茶祖”闻名。这本书主要论述茶的药理功能,证明茶传入日本初期主要重视药效,从而使本书在记述日本茶道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成为了一座里程碑。我们还单独出了一本影印版的《吃茶养生记》,仿古色的宣纸,还请了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了“茶禅一味”四个字。
《卖茶翁·茶具图赞》是刻本,很精美。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也蛮重要,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日本高僧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民国茶书、民国茶期刊108种
《中国茶文献集成》对民国茶书、民国茶期刊作了较全面的收录,收录了108种,以见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的繁荣与发展。其中期刊部分,主要收录了茶类期刊,也辑录了部分散见于其他期刊的茶论文。民国部分著作主要按其出版年代进行排序。
茶书我列举两本。《中国茶业问题》,书书前有蔡元培、胡汉民、易培基、林彬等社会名流题字以及马寅初、程振钧、戴蔼庐序言,可谓群贤毕至,亦可见作者社交之一斑。
《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叶》,这本书该书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皖南浙西地区的茶业概况和茶业经济,是研究民国时期皖南浙西茶业的重要资料。
茶在当时担任起了救国救民的重担,茶叶是民国时期的经济支柱,喝茶不仅可以解渴,还能让民族强大,这部分的文献很精彩。
民国茶叶期刊20多种。在今天这个时代,类似这样茶的连续出版物很少。我知道的只有《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茶博览》,深度不如民国时期的茶叶期刊。
民国时期的这些茶叶期刊保留了中国茶文化的整体脉络,读起来挺让人感动的。我希望当下也可以有一本更鲜活的茶期刊,把今天关于茶的一切放进去,可以让后人看到。
茶人寄语
这本书有三个地方很难超越
其一是许嘉璐先生做主编。
其二是张天福先生题的书名:老师题的字有4尺整张那么大,字写得非常好。老人家题完字不久就仙去了,他走的时候虚岁是108岁,刚好是茶寿。茶人茶寿题茶书,一代茶人的风骨和风采就在书名中。
第三个亮点是中国工程院首位茶学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为本书出版题写贺词:“集古今中外,罗历代茶书”。
许嘉璐教授自始至终的关切和指导是此书顺利出版的保证,老人家在所做序言,高屋建瓴,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千古茶香一书藏,《中国茶文献集成》是茶的百科全书,是茶的历史再现。这样一部大型图书的诞生,将成为今后较长时间内,茶界的谈论话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茶文献。《中国茶文献集成》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高,必将成为影响中国茶界的一套里程碑式的传世作品。
本文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文中插图由李阳泉先生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