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心手相通,体悟自然
生活总要有些小趣,才更有风情,让人耐得住性子,耗得去时间,静得下心神,最终收获的未必是那实在之物,更多的是一段时光、一种情绪和几分心得。果子,正是如此。
初识果子,总是在茶席,晶莹的茶汤边,安安静静的一枚,表面是柔沙一般的质感,颜色总是若有似无,带着朦胧的透明感,让人真不知道当以如何的心态将它放入口中。次数见得多了,似乎才渐渐明白它的色泽、滋味、造型都经过了茶席主人的精心设计,与茶味、茶色、季节、天候,甚至与主宾的意趣都有隐隐暗合的照顾。这份妥帖,成为我对果子的第一印象。
果子之于茶席,更像是一幅案头小品,讲述的不是山河壮阔,而是细腻幽微处,透过视觉和味觉切入的丝丝惊喜,清新的口味,豆沙轻盈地略过舌尖,留下梦幻的甜感。
从横向的维度,它使一场茶事更加饱满生动起来,跳动在茶汤之间的调剂,微妙的欢愉打破了沉寂,跳跃着。也因此撩动了跃跃欲试的手指,让人动了深入一学的心思。
初面对那些看起来精巧细致的木质工具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忐忑多过于好奇的。当澧兰茶道的石蕾老师打开黑色的食盒,里面是提前备好的原料。白色的豆沙可取粉糯的白芸豆熬煮制成,而甜味的调节由制作者自己决定。馅料味道的设计和制作更体现着作者的用心和创意,红酒、紫薯、红豆、抹茶、巧克力抑或水果……潜藏在其中的未知滋味是制作者与品尝者之间的微妙呼应。
看到果子第一眼的惊艳往往都是来自它朦胧梦幻的色泽,而这背后是一个关于“隔”的意味。染色是运用了植物染料,彩色的豆沙皮被精心地包裹在馅料和白色豆沙皮之间,然后就呈现出了薄纱般朦胧的视觉享受。这样的色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自然的模拟,你看那些自然生长的花朵果实,哪个是直白生硬的呢?
更为考验耐心的是对菊瓣类层叠花瓣的模仿,它的开始仍旧是一个在手心里隐隐透出粉红、粉蓝的球形,确定中心点之后,则用剪刀或菊针缓缓剪出一圈一圈的花瓣,用菊针调整花瓣翘起的角度,既像是微光下花瓣深处的阴影,又像是天然蓄积的颜色隐隐透出。它是一朵花真实的呈现,也是取材自然又化为碟中小景的创造。
深秋时的一抹橘红则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模拟。一颗成熟的橘子,橘色的外皮被剥开一个小窗,露出内部的橘瓣以及白色的橘络。而它的制作亦是从内而外,馅料外包裹一层橘色豆沙皮,再用三角棒压出橘瓣的外形,以白色的糖霜轻轻刷在表面,然后再使用外部的“橘皮”完整包裹,最后制作绿叶为陪衬。一颗橘子的诞生尚不是最为惊艳的时刻,在用果子切为它打开一个窗口,看见内里的“橘瓣”后,方才在心里忍不住低声惊呼了起来。
循着四季更替的感悟,摸索着品茶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回味着心灵曼妙的起伏,让品茶的时光多一种美好宁静的体验。而着手学习制作果子,则是另一种趣味,它有心性的磨炼、温柔的关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敏锐体悟,这样的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收获,似乎已经超越了最终和朋友们分享果子的快乐。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12月刊
作者:茶无此人,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