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调皮古茶树,萌系“猫耳朵”
2015年左右,倚邦茶里出了一位网红——“猫耳朵”。因数量稀少、形态可爱,“猫耳朵”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但真正喝过、了解“猫耳朵”的朋友却不多,“猫耳朵”仿佛一个传说,常常被提及,却鲜少见真颜。这次倚邦茶山的走访中,我们专门拜访了这位传说中的明星。
传说中的“猫耳朵”
走在任何一片倚邦茶园里,“猫耳朵”显得极其隐蔽。如果不是当地人带领我们寻找,恐怕很难发现它们。
说起“猫耳朵”的来源,当地茶农向我们科普到,“猫耳朵”其实是倚邦茶树变异的结果。倚邦地区的风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古时,人们将大叶种的茶种种植在这里,发现茶树在这里生长很容易发生变异。
经过多代繁衍后,成为了今天倚邦茶以中小叶种为主的状态,而其中的一些枝条叶片圆圆、萌萌、小小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猫耳朵”。
随着十多年前山头茶兴起,很多人关注到倚邦茶。而关于倚邦中小叶种是大叶种变异还是外地引种的讨论,也一直是茶界热门话题。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在销售和推广倚邦茶的过程中,曾经把“猫耳朵”这种倚邦独特的小叶种茶发到网络上,没想到引来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说:“这种茶的叶片圆圆的小小的,长得很像我家宠物猫的耳朵。”于是,“猫耳朵”的名号开始被广泛传播开来。
在以往,倚邦茶大多混采。“猫耳朵”的名气大了之后,便有人寻到倚邦,要求茶农单独制作。一方面,“猫耳朵”数量较少,单独采摘制作成本高,属于稀缺品;另一方面,由于极具话题性和猎奇性,在市场的炒作下,“猫耳朵”成了茶界网红,价格随之水涨船高。
关于“猫耳朵”的传说也好,讨论也罢,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制造稀缺容易成为人们短期逐利的手段,与茶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不论“猫耳朵”的提法是否出自偶然,它符合一个具有吸睛力的营销概念所具备的要素:以特别的名称引起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以消费者对于猫作为软萌宠物的联想拉近距离。
我们在当地茶农家里喝到了今年的猫耳朵新茶。观察干茶,首先会被它有别于大叶种普洱茶的微小身躯吸引。入水冲泡,杯底蜜香柔和、明显。入口品饮,具有明显的倚邦茶水路细腻的特点。与同喝到的倚邦古树茶相比,猫耳朵汤质更显粘稠,协调度更好,劲道更足。当然啦,这也许与猫耳朵叶片较小,同等投茶量下,物质析出量更多有关。总之,从品饮感受来说,猫耳朵与倚邦茶一脉相承,毋庸置疑。
茶山宜深品
追逐猎奇的狂热是短暂的,消费者终会回归理性,关注到茶本身。对于茶企来说,长期的发展更宜以“倚邦茶”的整体形象为大众所知。古树原料供应商周伟宏告诉我们,他们在做倚邦茶产品线时,一般不会把猫耳朵单独挑出来供应给品牌方。在旁人看来,有热点不蹭岂不亏了吗?福泺制茶认为,倚邦茶的整体质感非常好,在各山头的普洱茶中协调性算是非常高的,以整体形象示人更具价值。
深耕倚邦茶山多年的许永伟对此更是感触迫切。在他看来,倚邦作为古六大茶山之一,有着非常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古茶树资源,又有着深厚的种茶历史和民族文化,历经数百年积淀的倚邦茶有着茶质好、茶汤协调度高、水路细腻等自成一派的优越性。作为当地茶企,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机遇,团结全山茶农,以打造“倚邦茶”品牌为核心目标,与消费者建立健康、长久的关系。
此行巧遇雨后的倚邦,阳光初开,莽莽原林蕴藏大气,植被发育,生态的完整度令人惊叹。行走于其中,参天古树林立,灌木丛生,地衣覆盖。茶树生长于其中,与四周植被浑然一体。让人不禁感叹:在真切的美好面前,猎奇的快感不值一提!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金真
图|叶玺贡茶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