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茶界:茶商企接下来怎么办?不是很成熟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声明:本文系叨叨茶界第七篇文章,内容比较跳跃,不适合所有人阅读,假如你觉得我说的对请分转收藏订阅三连支持一下。
一
在前几篇的文章叨叨茶界系列文章中,有提到茶界的内卷以及带货直播不是茶商企的救命稻草。有一位茶友就跟我交流了,那么茶商企接下来要怎么办?当时我的回答是只能再观察观察。
今天我就把我不是很成熟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内卷可以用另一种概念来说,那就是熵增定律。那么早有人想出来了反熵增,也就是逆熵增长,之后就是涌现。
目前茶叶市场状况是存量市场,需求小于供应。信息化这么发达,供应的货跟需求的人不想匹配的概率已经很低了。当大家都在内卷的时候,已经是进入了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并不是单纯的引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爆利和短期赚大钱已成为了不可能。要么熬,要么离场。熬的情况下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出现涌现的情况,也就是前20年那些老前辈茶商的路子。但也许不会涌现,毕竟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也跟你手上持有的茶叶品种品牌有关。离场就是做其它的去。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茶商能以保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在销售,这是销售能力的竞争力体现。大部分人亏本都不一定卖得出去。
二
互联网最近关于“元宇宙”( verse)这个词的提及越来越多,很多头部互联网公司已经在下注投资相关的公司。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流量的一个重要流量入口,电脑到手机再到现在的物联设备(电动汽车)。无不是争抢流量的入口。而茶叶界内,传统的茶品牌也好,新兴的茶品牌也好。99%的品牌都还停留在茶品的品质、品牌价值(赚钱)上,就算再进一步也是在茶叶深加工产品上。
目前几乎没有哪一个品牌考虑流量运作或者说流量入口这种更具有网络社交属性的层面上。就普洱茶衍生出来的产品,以前我报很大希望的茶膏、茶化石。现在竟然不是市场占有量最大的产品。而柑普茶(陈皮普洱茶、小青柑)才是。这些茶品其实并不是很赚钱,而赚钱的是背后购买这些产品的人,把这些人链接起来形成的流量才是真正赚钱点,这不,几大购物平台赚得盆满钵满。
三
这个关于沱茶保质期的问题相信有些茶商已经遇到过了吧,文章作者并不认同司法裁定写了这篇文章。我看到时也挺无语的。根源出在茶品标签保质期限的标注上。这些年不管哪类茶都有人在卖陈年老茶。陈年老茶又不是由生产企业近期生产,而是生产上市后在市场和茶仓存留多年形成。而在生产时标注了保质期限36个月,是因为标准或者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这么标。现在来看茶品首先符合食品安全法、符合生产相关的茶叶标准,再之后才是聚焦到茶品的标签上。而茶叶保质期限,目前很多黑茶类都是长期保存,但有个前提是符合保存相关条件下。也就是说在相关条件下长期保存茶叶的安全是没问题的。但这就会遇到一个鉴定的问题。几十年长期保存的茶叶,虫咬过和包装蜕化留下的污染,这如何界定?简单的品鉴只能看出发霉与否、汤色的转变、滋味的转变。而这时老茶的理化数据跟生产时用的标准的理化数据又产生了冲突。
而面对社会上这么多存量的老茶以及每年新出的茶叶,牵涉的利益太多,人群广大。从法理层面很难解决,而通过市场净化更是难,毕竟普通消费者难辨别优劣,更别说真假。所以我只能再次无语,这根本上就难以解决,只要能保证最基础的茶叶安全已经很好了。
四
最近有些云南茶企跟上了国家的号召“振兴乡村、共同富裕”,开始在宣传上出现了这些字眼。其实这些云南茶企在做的事确实就可以归到这几个字里。云南茶区主产区大多在边陲地区。茶厂解决了附近的人就业问题,收购的茶叶原料解决了茶农的收入问题。而同时也带动了一定区域内行业的发展。比如勐海县的工业园大多茶厂,去勐海而带动的外来人员也会到景洪市消费。同样的临沧市的双江县勐库镇也是,会把引来的人带动到双江县城勐勐镇消费。但由于茶场地域的品牌知名度不同,茶价的高低各不同,但相对一些非茶的农民而言,这几年茶农的收入在云南省内并不低了。
作者:茶懂我,图文来源:云茶观察,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