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进化论李扬:在普洱茶母亲河的风中,吟唱云南最古老的歌
漭水在永德和凤庆中间,是我们做茶的点,也是此行的必经之地。
凤鸣说起漭水就很激动,要去漭水中学打卡,这里有一个语文老师教小孩儿写诗,写破圈了,上了央视。
摘录一首(这是真正的诗):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凤鸣说我们应该到漭水每人写首诗。
我说漭水中学会路过,去山上初制所必经,诗也可以写,等去茶园找找灵感。
到漭水第二天,找了个看得见大茶树的景做了场直播。
中鼎先问身后的大茶树是不是我们的,得到茶园主春哥的确认后,震惊这么大的树我们就卖180。(我也觉得现在单株预售有盲盒性质,但底线很高,上限惊人)
我们在大茶树前直播
直播时凤鸣念漭水中学的诗,聊起地方文化,都觉得从永德到漭水变化真大,汉文化浓度变高了。
漭水中学孩子们写诗的报道图源网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了解下
终于聊到漭水为什么叫漭水?
好像当地人也不太说得清,大概就是水大的意思,猜测也可能是民族语言。
我说“永昌,永平,昌宁,顺宁”这些名字明显就是汉语,这里的“漭水”我看也是汉语。而且最早能找到“漭水”这个词的文献是《茶经》,虽然看起来与漭水镇不相关,但冥冥中却点破了这里与茶的特殊缘分。
这里的汉文化,还要从汉武帝开边说起。
我想到一首古歌,如是吟唱:
《博南谣》
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
因为最后一句“为他人”,在现代语境中容易联想起“为他人作嫁衣裳”,所以这首古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劳动者的悲歌和苦歌。
但我品得的意味不是这样,而应该是典型的宏大叙事。
“汉德广”就是汉朝文化与政策传播的范围。
“开不宾”就是进入未被汉文化影响的领地。
“渡博南”走过博南古道。
“越兰津”越过澜沧江。
“渡兰沧”就是上面两句的意思。
“为他人”为了更多其他的人民。
(说起来跟今天一带一路差不多。)
讲解完古歌,为何这附近汉化度高也就很明朗了。
此时身后的大单株,文化树龄直接跑到汉武帝时代了,两千年起。
这天晚上我们到了凤庆,第二天出发呦呦鹿鸣茶园。
呦呦鹿鸣茶园的位置暂时保密,但它就在澜沧江边,海拔非常高,超过2000米,有可以眺望澜沧江外群峰的奇景。凤鸣说,看山河这般雄伟,难怪汉武帝有开拓的想法。
我找到一个观景的好位置,只有站在这里,才能唱出博南古歌的雄伟。那个汉武帝的代理人或许还在这个山岗种下了茶,替他凝望着江外两千年。
呦呦鹿鸣的细叶甜香,本来就是汉地茶的审美,武帝会不会在这滋味中传递了什么信息?
在呦呦鹿鸣的余韵中,是否感受到了《博南谣》的简单与磅礴?
再次吟唱:
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
作者:李扬,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