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进化论李扬:螃蟹进化论
前两天我去苏州吃大闸蟹,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一群人围着一桌,有几个上海人,几个苏州人。
大家语气也不带褒贬,就是纯感慨说:“我们小时候吃的螃蟹哪有那么大的,有4两已经很了不起了,哪儿像现在那么多6两的蟹。”
在座有一位法国留学的博士,我们叫他“蟹大叔”,现在阳澄湖老家养螃蟹,他对这个现象给出了有进化论依据的解释。
现在的大闸蟹为什么大?就一个词——驯化。
吃大闸蟹,你会发现蟹越大越贵,而且贵的比例几乎是几何级数增长,特别大的就特别贵。但最大最贵的蟹,不是上餐桌的,而是被一些大闸蟹的育种公司买走,留下这些蟹的种,在上海崇明岛培育。
因为每一年都选最大的蟹留种,新一代的蟹,整体就比老一代要大。
为什么要拿去上海养小螃蟹呢?
因为大闸蟹的祖先,应该是海蟹,所以现在的大闸蟹有洄游的生活习惯,需要去海里交配和生产后代。(在个过程中需要爬过很多水闸,所以被叫做“大闸蟹”。)
那为什么阳澄湖的大闸蟹好吃呢?
按照“蟹大叔”的解释,原理很简单,两点:
第一、阳澄湖水质清,湖底硬,淤泥少,这个容易理解。
第二、阳澄湖的水比较咸。
大闸蟹保留着一些海蟹的特征,它身体的体液浓度是很高的,如果大闸蟹(中华绒螯蟹)爬到了比较淡的淡水湖里面生长,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导致它过早地被胀死,长不大,肉质也会比较松。在相对偏咸的湖泊中,它能够存活的时间更长,长得更大,肉质相对更紧实。
我们来梳理一下大闸蟹的品质形成要素:
一、驯化,多年人为选育;
二、物种形成条件,它在一个天然有点咸(能提供足够的渗透压),离长江入海口不远的湖泊形成;
三、湖水的干净。
把这些东西顺一下,会发现这不跟我们做茶一样吗?
先说这个驯化的问题:
我每次上课的时候都用勐库大叶种举例子,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勐库大叶种的形成。
品种选育首先要有一个审美方向,劳动人民喜欢大叶种茶叶,为什么?因为叶子小,劳动效率低。
采茶就是重复同样的采摘动作,但采大叶种茶和采小叶种茶的收获是不一样的,采大叶种的工作效率高很多。就像人们吃螃蟹喜欢吃大的,因为小螃蟹没多少肉,大的比较方便吃。
茶农新开辟茶园,就会从老茶园里面,选择长得最好,叶子最大的茶树种子。
新茶园整体的茶树叶片就会比老一代大,这么一代一代地选育,茶树叶片就更大一点,再大一点,渐渐形成了当今常见的各类大叶种茶。
再说这个渗透压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可以讲个不成熟的小观点:搞农业,如果不懂渗透压的问题,那就别搞了。
渗透压跟茶叶的品质,甚至跟任何一个农产品的品质都有极大的相关性。
像刚才说的螃蟹,你养在淡水里它会胀死,它长不大,肉质不好,必须养在一个有咸度的水里,它才能形成好的肉质。
对于茶树来讲,渗透压就是细胞液浓度决定的,而细胞液浓度又决定了品质。
一方面,茶树是维管束植物,靠毛细作用和渗透压两个力吸水,维持新陈代谢。高海拔地区大气压降低,毛细作用减弱,植物就需要提高自身渗透压以维持平衡。同理,有些茶树自身长得很高,也需要提高自身细胞液浓度以维持平衡。
长得比较高的树细胞液浓度就比较高
另一方面,能不能通过土壤可溶出物浓度的调整去改变茶树的渗透压呢?或许可以。
我们经常在茶区会听到一些俗语,比如“害地出好茶”,什么叫“害地”?就是不太好的土地,不好的土地为什么出好茶?
从农业规律来说,不可能是贫瘠的土地能种出好茶,那还有什么“害地”?比如高盐地。
在高盐地种植,细胞液浓度不够的茶树,它就活不下去。所以长得大的,都是精品。
一位番茄育种家说过,什么样的番茄最好吃?就是在高盐地上种的,因为植物为了保持生存,它必须将自己的细胞液浓度调到最大。
还有一个干净的问题:
干净问题就不必再谈了,我猜这是人类共有认知。
我猜除了螃蟹,还有很多东西都跟茶一样。
作者:茶叶进化论李扬,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