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周重林:为什么云南的茶山能够支撑起持久地书写与研究?

周重林:为什么云南的茶山能够支撑起持久地书写与研究?

作者:周重林  日期:05-15 来源:茶业复兴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经常有人问我,云南的古茶山你都走遍了吧?

我仔细想起了下,回答说:“大约走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没有去过。”

云南古茶山有多少?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熟知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大理有着数目众多的古茶山,我们不熟悉的红河、文山、曲靖也有古茶山,云南好些地方也有古茶园,我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才知道,比如怒江,那里的老姆登茶品质还不错。当然,昭通也有茶园,丽江也有茶园,这些都是近二三十年栽种的新茶园。

2022年,云南省政府主导出版的《普洱茶名山名典》里,收录了108座云南知名普洱茶山头,我拿着名单问过不少资深茶人,都到过没有?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说自己都去过。这至少说明,云南知名茶山确实多,多到即便资深茶人,也有望洋兴叹之感;再一个,也没有必要去那么多古茶山,经典的茶山就那么几个。现在云南热门山头,有古六山茶山(攸乐、革登、莽枝、易武、倚邦、蛮砖),新六大茶山(南糯、布朗、勐宋、巴达、帕沙、景迈),还有冰岛五寨(冰岛老寨、地界、南迫、坝歪、糯伍),许多作家,也把自己极大的热情献给了这些地方。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自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里倡导考察茶山以来,到云南进行茶山考察已然成为茶人的一门必修课。从2004年开始,我带着团队沿着蒋铨的足迹,完完整整地探访过古六大茶山,先后写了《天下普洱》《云南茶典》《茶叶江山》《易武与古六大茶山》《新茶路:在革登与倚邦之间》,后来又对新六大茶山进行探访,写了《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新茶路:普洱茶王老班章》,在勐库的探访,写了《茶叶边疆:勐库寻茶记》。2020年,在知名媒体人任维东先生的倡导下,我又带着团队写了《南糯山:以茶之名》。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为什么云南的茶山能够支撑起那么持久地书写与研究?

有三个原因:第一、有历史足够悠久的古茶园。云南有数量众多的古茶园,而这些古茶园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空白,云南古茶园过去仅仅以资源的面貌存活,或者以某一类型的茶树获得过世人关注,比如各地的茶王树,之前有着证明云南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需求(茶有祖国什么的),证明中国是资源型大国的需求(植物王国什么的),现在则是商业吸引眼球的需求(老班章茶王、冰岛茶王都是单株价格百万起)。这些是古茶园魅力的构成元素,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挖掘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成为近二十年来云南古茶园书写的一大动力。这方面,云南出现很多杰出的茶山书写者。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第二、有历史足够悠久的茶叶制作与品饮传统。云南茶山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他们的制茶方式、饮茶方式形成了独到的茶俗,深深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滇红制作、普洱茶贡茶制作、普洱茶大益茶制作、沱茶制作、酸茶制作以及白族茶艺在2022年成为世界遗产。云南境内,至今还保留着从茶树种植到茶园管理最古老的方式,在全球茶园都用扦插技术的今天,云南还保留着古老的种子培育,实生苗移植,藤条茶管理方式,还保留着吃鲜叶,吃老枝、用竹筒来煮茶,用竹筒来腌茶等等古老的习惯。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第三、古老的茶马古道带来饮茶的融合与交流。如果没有茶马古道,如果茶树只是长在茶园里,没有人制作、品饮与消费,那么这种茶树与其他树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有茶树,有人为规模种植的古茶园,有人品饮,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茶带给周边的民族与人群,茶的消费圈才形成了不同的半径,直达世界各地。在已知的国家与地区,没有不饮茶的。比较而言,有些地方没有咖啡,没有酒。在已知的宗教里,也有排斥酒与咖啡的,但茶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茶一旦与一个地方的民族融合,就会壮大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延续千年不变。在普洱茶深山老曼峨,现在结婚还要带着竹筒茶做的茶礼去提亲,这个风俗在宋代称为“吃茶”,是婚聘必备,现在因为布朗族的留存而让我们相信宋代古人诚不欺我。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古茶园、古民族与古道,是我研究云南茶山的三板斧,呈现为文字后就是古老的制作技法、古老的茶园管理方法以及古老的饮品方式……有着追之不尽的乐趣,后来我把这个研究方法写进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道》,成为国家层面处理茶马古道遗产的方法。

具体到南糯山,这个我无数次造访的茶山,一直给我言之不尽的惊喜。表面上看澜沧江把茶区分为江内茶与江外茶,但只有懂行的才知道,版纳茶山的真实分界,是从南糯山开始。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我希望你的阅读也从南糯山开始,在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古茶园,还有古老的民族,古老的饮茶习俗,我的笔墨不能呈现出南糯山万分之一的精彩,只恳求你有空上山随处走走,那些美好目遇而成。

我的许多茶山知识,来自一位低调而谦逊的兄长樊露,在勐宋雨林庄园里,有一个小茶亭,我们经常坐在那里品茶聊天,他会为我们讲述他对茶山的理解,对古茶园的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茶是苦的?为什么有些地方茶是甜的?当地人是怎么看待茶的苦与甜。我依旧记得某一天,说起曼糯这个地方的时候,他说这里很奇怪,是勐海唯一一个采摘三到四叶茶的地方,很像易武。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也是勐海唯一一个有藤条茶的地方。曼糯是布朗族,为什么这里会有藤条茶的采摘方式?我追问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在茶马古道的要道上,才会保留藤条茶的工艺。曼糯是这样,张家湾这样,昔归这样,勐库东半山也这样,因为他们对鲜叶的需求,一直都在的,不受外在经济周期影响。

藤条茶采摘很容易失传,往往比邻的村寨,一个村寨的人会,另一个村寨的人不会,它是一种繁杂的技术,很容易失传,于是我就建议云南省非遗中心的同人,把这门茶叶采摘技术单独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藤条茶这种工艺与茶马古道繁荣的这种看法,我写《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时还没有形成,所以那本书里没有写到。我要说的是,像樊露这样,在一线做茶的人,他去过许多地方,看过很多茶园,他不一定会有写作的愿望,但他对茶园的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像我这样的书写者,要做的,往往就是把这些思考与想法呈现出来,这些年,樊露资助了许多像我这样的茶文化研究者,让云南古茶树被更多人看到,品饮。

雨林茶道院院长张敏是我无数次上茶山的向导,他认真,好学,是我学习的榜样,说句过分的话,他带过数万人上茶山,这数字恐怕短时间内无人能超越。

我的创作团队里,杨静茜是我在云南大学中文系的师妹,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现已不存)开始,我们共事了十多年的时间,一起去了太多的地方,写了几十本书(真的有那么多),是那种可以聊很多话题的小师妹。罗安然与李姝琳是都农业大学毕业,按照现在茶学的分类,她们两位才是科班出身,所以她们的专业知识,让我们团队的专业知识不至于有所偏离。

最后,云南茶山为什么能支撑起那么多的研究与书写?是因为有人啊。任维东先生在《光明日报》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茶区那么大,为什么偏偏只有云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茶文化研究现象?在众多的原因中,首要的是,云南出了有代表性的茶学作品,出了有代表性的人物。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一定会喜欢眼下的云南茶区,普洱茶正在被事无巨细地被人研究。茶神陆羽也一定会感到欣慰,他从来没有写到云南,会在这个时代获得海量的关注。

周重林

2023年5月1日星期一

周重林新书推荐南糯山以茶之名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周重林:为什么云南的茶山能够支撑起持久地书写与研究?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