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湘西:深闺“绝色”(四)「小竺茶桌」
学茶后,喜欢追根溯源。去茶的原产地,找寻茶之真味、茶之本源。很多时候,每每冲泡好一杯茶,看着杯中汤澄明清透、光彩照人,一心想探究的是:那片片茶叶,生长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她的身上承继了哪些基因?制作工艺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片叶子,被晒、被炒、被蒸、被摇……最后,被几经烘烤。死去活来、九死一生中,她又如何保持着鲜活的本真生命,以至与水相遇的一瞬,重新绽放生命的美丽与绚烂?
明朝的文人们喜欢悬挂山水画卷、焚香插花,在书斋里营造自然之象。可是,对于真实的自然,不走入其中,又如何能真正抵达?
茶亦如此。茶与风土融合,才会形成各自的性格,有相异的表情。不深入茶之源地,如何识得茶之本味?
喝到的第一口黄金茶是在茶岭村。
从吕洞山镇所在地夯沙村出发,沿蜿蜒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越走路越狭窄、越走山越陡峭,直到尽头。
那是茶岭村一家黄金茶产销专业合作社。
茶岭村由早先的矮坡、黄皮、张湾、蜂塘几个村合并而成。上述几个村由村变组。茶岭村驻矮坡组。显然,“茶岭”这个村名,因茶而立。
下午四五点钟,合作社陆续有许多人来送茶青。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其中一位老人,着苗服,背着茶篓,背已几乎驼至九十度。老人裤脚挽起,露出如木棍般细的双腿,很是醒目。问过得知:老人今年88岁。
2017年底,寻茶云南易武茶山。在落水洞,见到“茶树王”(已死)主人,一位83岁的瑶族老人。彼时,她腰间围着个布袋,正爬树采茶。很是惊讶:人的生存能力,竟如此顽强!
想起一位茶人写过:“夏茂、秋落、冬锁、春敷。一叶一汤就可以让世界明亮繁华起来,夏现冰雪,冬呈春意。”可是,此时,在88岁苗家老人的茶篓里,在83岁瑶族老人的布袋子里,有关茶的文字,我不知道怎么去书写。
早先的矮坡村,几百口人,生活所依只有一块贫瘠的荒地,几块散落在半山腰的“雷公田”。近几年,矮坡的百姓开始在山上种茶。黄金茶,让他们有了“致富”希望。
矮坡组,有三四家黄金茶作坊。作坊主是三四个三十上下的年轻人,都为苗姓“龙”。他们是作坊主,兼制茶师,又兼推销员。作坊不大,传统、小农制作,自产自销。尝一尝他们的黄金茶,味道古朴,有茶的原味。
我们是被其中的一位小龙,早上驱车,往返一个小时崎岖山路,拉到他家的。他的媳妇把早餐做得如午餐般正式;在另外的一位小龙家。小龙五岁的女儿,与我相聊熟络后,非要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茶桌前,说:“阿姨,我给你泡茶喝。”然后,拎起偌大的烧水壶,像模像样开始泡茶……
湘西数日,本是寻茶,却时常被那片叶子之外的一些事情感动。也许,真的如友人所说:你过于迷恋沿途风景,以至忘了寻茶的初心。(全文完)
作者简介:殷小竺,茶专栏作者,前资深媒体人,喜茶喜书法。墨书志,茶传香,小竺茶桌致力于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图文来源:小竺茶桌,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