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道「中国茶马连道30年·30人·30事」
原标题:陈昌道:审时布局兴“国饮”度势担当“大道”昌
开栏语:《中国茶马连道30年·30人·30事》由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编,历时一年完成,现已正式出版。
书中的30人是京城茶叶一条街上万余名茶人的杰出代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陆续从各产区走进马连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用勤劳、勇敢、奉献铸就“京城茶叶第一街”,与茶叶一条街同甘苦共命运,马连道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本书通过品牌篇、文化篇、新锐篇三组有代表性的30位人物和他们背后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梳理了马连道一条街的改革发展历程,总结保存了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蕴含着马连道未来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对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茶周刊》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开辟「中国茶马连道30年·30人·30事」专栏,定期推送书中30位茶街功勋人物专访。敬请关注!
品牌篇
城中茗香,不负韶华。他们大多在马连道摸爬滚打了20年以上,将汗水洒在马连道,将青春奉献给中国茶。他们是“中国茶叶第一街”的顶梁柱,他们将优质的茶叶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凭借信誉铸就了独特的流通品牌,再过几十年,他们或将成为新时期的“中华老字号”。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中,他们凭借品牌的力量成为马连道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审时布局兴“国饮”,度势担当“大道”昌
——记北京御茶国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昌道
座右铭:做好极致的产品,极力服务好客户,使消费者有更多的喜悦感、获得感!
学数学的人,往往思路开阔,逻辑能力强。本科所学专业为陈昌道在茶行业驰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将理科人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运用到经营中,在北京马连道开创了茶叶、茶具、茶用品、“茶博会”及“茶业博物馆”的一站式购物营销新模式,打破了国内茶业经营的传统疆界,谱写了茶业新篇章。
短短20多年的时间,御茶园在陈昌道的带领下,在马连道乃至全国茶界创下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老茶品种最多、自有品牌最多、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白茶……
成功可以复制,经历却是唯一。在御茶园,陈昌道将他与茶的故事娓娓道来。
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
1998年底,陈昌道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路从南到北,终于抵达北京。从此他便在这里扎根,而御茶园故事的序章也自此开启。但早在陈昌道来到北京马连道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在外闯荡的丰富经验。
陈昌道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1988年,成绩优异的他带着家人的期许和同乡人的羡慕进入了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大学毕业后他本应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这在别人看来非常不错的工作却丝毫没有打动年轻的陈昌道。相比安稳,他更向往远方,向往更大的舞台。于是,1994年,陈昌道辞去了安稳的教师工作,只身前往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陈昌道先是在深圳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为了离家乡和朋友更近,随后又跳槽到厦门一家台企做高管。
回忆起这段青春岁月,陈昌道依然很感慨,他说:“这对我之后的创业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在台企做高管的那段时间,让我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个企业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他受益匪浅,这段宝贵的职场经历让他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具备了成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陈昌道表示,现在回忆起当时学到的企业管理理念,依然不过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陈昌道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这段时间,机会也在向他靠近。那时,陈昌道有一个同学在北京做茶生意,做得不错,于是邀请他也来北京闯一闯。1998年底,陈昌道应邀从遥远的南方一路北上来到了首都北京,第一次踏入马连道,也在这里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而他的茶路征程,他与御茶园的故事,也要从这里开始讲起。
刚到北京,陈昌道先在马连道及北京城跑了一整年的业务,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特质让他对马连道、对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他融入了马连道的生活。2000年,马连道茶城开业,积累了一定人脉和资本的陈昌道在马连道茶城租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茶店,真正当上了老板。其实,中间一段时间马连道茶城的生意并不景气,一些商户也陆续打算撤离。陈昌道的一个老乡打算把自己70多平方米的店面转让,可陈昌道从没打过退堂鼓,他坚定地认为马连道茶城未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毫不犹豫地接手了这家店面。陈昌道说:“虽然当时的经营环境不太景气,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而且,马连道茶城的硬件条件、地理位置、配套管理等方面都非常到位,所以,我认为如果用心经营,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果然,马连道没有让一直相信它的陈昌道久等,2002年春节,马连道茶城的生意火了。生意蒸蒸日上,陈昌道却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想做得更多。“我当时认为,马连道茶城需要的是真正的茶品牌。但当时马连道地区大多商户从事的还是茶叶批发的业务,很多商户没有品牌意识。未来要做好茶生意,必须做好茶品牌”,陈昌道说。
古时为帝王将相供应茶叶的茶园被称为御茶园,陈昌道将自己的品牌命名为“御茶园”。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做茶品牌中顶端的茶叶,顶端的茶器皿。于是,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品牌的建设,而做好品牌的前提则是保证茶叶质量。陈昌道说:“我们调研建设基地,都会去找当地曾经的贡茶园,只有茶叶的品质在当地数一数二,我们才愿意跟他合作。”于是2003年,陈昌道回到家乡建立基地,一切从源头抓起。现在来看,不得不佩服他当时的战略眼光——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时代犒赏有远见的人
陈昌道的家乡福建寿宁,是茶的重要产区。陈昌道自己也身在一个种茶、制茶的家族,他的父亲是一位制茶能手。而且,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离陈昌道的老家很近,近水楼台,在陈昌道很小的时候,就从四面八方接触到了茶苗的扦插、茶叶的种植等生产环节,这对他影响很深。
从茶叶生长的地理环境、科技条件、人员配备、加工技术等各个方面,陈昌道在家乡建立茶叶基地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合作,让陈昌道在茶叶的种植、加工、生产以及新产品名优茶的开发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在源头上有了保证,再加上对品牌塑造的重视,陈昌道在马连道茶城的生意越来越好。
2005年,一个新的机会到来了。当时,马连道茶城三楼有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之前是开茶馆的,但老板不做了要转让,陈昌道动心了,一个想法从他的心里萌芽,“我要做博物馆式的茶叶店。”
想到就做,陈昌道从来都是行动派。虽然这个举动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太过于大胆,但事实证明,时代会犒赏有远见的人。当时的精准研判,成就了如今的御茶园。御茶园现如今各个茶类、各种老茶、来自八大官窑的各种茶器,应有尽有,名震一方。
“这些茶器都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是自己的品牌,我们在景德镇也有研发制作基地。”陈昌道骄傲地表示,这也体现了他当时对做品牌的坚持。如今,在供应链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上,他打算开拓茶的产业链。
陈昌道说:“御茶园有几个之最,一是老茶品种最多,存货也多,比如世界上30年以上的老白茶,基本都在御茶园;二是在世界茶企里自主品牌产品最多,总共有7000多种;三是自主品牌——柏采窑汝窑在国内茶器皿仿汝中排行第一。”
谈起马连道的发展,陈昌道回忆:“市场发展到今天,与马连道茶叶总公司在这里选址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老北京人最爱的是茉莉花茶,而当时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和原料主要集中在福建。所以,当时闽东人来到北京做起了茶叶生意。1992~1993年,陆续发展为以店铺为形式,以批发为主要模式,在西城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马连道蓬勃发展,2012~2013年,马连道的发展到了顶峰。”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和国家政策调整,马连道出现了一些变化。陈昌道总结
为:“第一个变化是纯粹做批发生意的企业越来越少,品牌茶在马连道开始慢慢崛起;第二个变化是倒货的商户生意越来越难做,自有基地、自有工厂的生意趋势良好。”
因为对市场的精准研判,御茶园并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经营稳步增长。陈昌道说:“这条街上六七成都是福建人,是我的老乡,作为北京福建茶业商会的名誉会长,我们想在马连道发展进入瓶颈期时对自己的经营模式也适当升级。未来,传统批发生意、倒货生意将慢慢被淘汰,而品牌化、产品化、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企业将逐渐崛起,与此同时,电商以及新生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新生力量就要诞生。”
光荣属于有担当的人
目前,马连道正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旧的没有摆脱干净,新的还没有发展起来,现阶段应该属于‘黎明前的黑暗’。但我相信,黑暗终将过去,黎明终会到来。”陈昌道说,对马连道的“黎明”,陈昌道有一些期望:一是定位要清晰——未来马连道要做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过去做批发现在是不是还适合?陈昌道希望马连道的变革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二是从政府角度,马连道要服务北京的茶文化升级,要将体验、文化、感受、品牌展示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交流。
“这件事做好了,马连道将以全新的面貌示人。过去马连道给人感觉更像一个‘批发市场’。未来,马连道品牌升级,品牌塑造工作要提上日程,”
陈昌道说:“我认为,到时要让大家对马连道的印象彻底扭转,就要把有身份、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吸引到马连道,让马连道成为首都、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有内涵、有高度、有代表性的茶文化符号。”
陈昌道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硬件很重要。首先,马连道街区的管理、商户结构都要跟上,要让这里成为茶行业各大品牌的聚集地,全国最高端茶叶品牌的聚集地。就比如世界上的顶尖品牌必须在纽约的第十五大道设个店以显示企业的品牌实力一样。其次,在此基础上发展茶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金融交易平台、拍卖交易平台,这些都发展起来之后,相信马连道未来可期。
中国茶的市场巨大,品类繁多。“我们以前在北京卖茶,卖的大多是茉莉花茶,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北京市场茶叶品类齐全,大家的口味也从单一的茉莉花茶发展为几大茶类并行,这个变化过程都是顺其自然的。”陈昌道用人生的几个阶段比喻,即生存需求、文化需求、信仰需求,他说茶很符合文化需求和信仰需求。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陈昌道认为中国茶在世界上将更被认可,中国茶的文化和艺术属性将在全球大放异彩。
谈起御茶园,陈昌道自豪地说:“不管是哪里的职能部门对御茶园进行抽检,御茶园的产品20年来没有一次被检验出农残超标。因为御茶园的茶叶基本挑选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春茶,这些高山茶在过冬时期基本没有病虫害,不用农药,所以春茶农药基本不超标。我认为,御茶园最宝贵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我们对茶全产业的丰富经验,我们有一支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团队。不仅领导层具有精湛的茶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多数员工都要经过各项专业技能中、高级以上培训方可上岗。”
陈昌道对御茶园的技术员工要求很高,喝到茶要能尝出茶的植物学茶树、产地和山头,茶园海拔高度和朝向,采摘当天的天气,做茶中哪个工序做得不好,茶存放的环境……试想,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如此专业,御茶园又怎么会做不好呢?
陈昌道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很简单,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最好体现,就是如何带领团队:第一做好极致的产品;第二极力去服务好客户消费者,让消费者客户觉得他买的产品物有所值,能保值增值,在使用过程中带来喜悦感、获得感,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御茶园”已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电子商务、品牌连锁经营、八大官窑研发生产、茶叶深加工为一体的茶业综合性集团化企业,旗下拥有一支由优秀管理和茶业专业人才组建而成的共600余人的团队,整合了全国历史上贡茶各大名茶产区全产业链最优秀的资源。在福建的宁德、安溪、武夷山,浙江的杭州,云南的勐海等地建立了多处高规格的茶园供应基地;建设80余亩现代化茶叶加工工厂;在江西景德镇建立柏采窑瓷器厂和多个官窑瓷器作坊;整合全国包括境外近200多个产品OEM供应商,生产经营“御茶园”牌茶叶、茶器、茶艺用品及其他衍生品30余类7000多种;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400多家品牌连锁店、大型茶叶卖场和多家高端茶会所;营销网络分布全国,同时产品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和服务商,2010年成为上海世界博览会唯一茶和瓷器全产业链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作者:张蕾 李倩,图文来源:茶周刊。本图文由“茶周刊”授权爱普茶网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