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的基本立足点便是从茶源地理、生态价值的角度反复撰文以述,唤醒人们对普洱茶的生态意识,并发起倡导过“普洱茶伦理”。民间同样不乏志趣相同之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来表达这份共识
“藏茶主要有三大好处——经济、放心、愉悦”。根据我们对逸品茶友会中藏茶阶茶友的调查了解,茶友们走上藏茶之路,基本都是被这些藏茶的愉悦理由所吸引了。
普洱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如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普洱茶实物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年代大致分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三个时代。
对于普洱茶经营者来说,卖掉一款风味惊艳的茶,也许会因再也无法相见而黯然,卖不掉的时候也不一定难过,因为心中还有对未来口感转化的期许……
殷切地盼望了许久,终于等来了我的茶学老师李伟先生与师弟袁泉先生联袂主编的《信阳毛尖》一书面世的佳讯。袁泉先生托付快递小哥,第一时间将新书送达。
近日,普洱茶文化弥勒传播中心在弥勒秋雨书院成立,余秋雨老师为活动发来致辞视频。未来我们将联合更多机构、茶人为文化传播助力。
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就开宗明义:“本书尝试从人类学学科出发,对‘茶’这一中国社会中特殊物质进行观察”。对茶进行观察,视野和才情就变得非常重要。好的视野会让书值得看,好的才情
长期在景迈山生活,成家立业,制茶琢文,深入景迈山茶的点点滴滴,最终形成这本《景迈山拾茶记》,我想它不仅是景迈山的人文百科全书,更是是一颗心灵与一座山、一片林的交响诗。
本期我们选取的几位熟茶发酵师,有功成名就者,有正在一线的创作者,他们为我们讲述的,便是如导演手记般珍贵的熟茶创作故事。
茶友李明寄来新作《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之前,谦逊地说让我给他写个书评,我下意识以为又是茶书之类,没有细想竟慨然答应。等新书到了翻开一看,我傻眼了,深悔自己答应得太冒失了
继畅销书《民国茶范》《林徽因的下午茶》,茶文化研究者李明又一茶界力作《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即将与读者见面。
编辑部的同事们与几位经济学领域的专家聊天,我们问他们,“对于普洱茶来说,茶山经济圈是否能成立?”不否认,从学理的角度很难说得通,首先在规模上就没办法和城市群的经济圈相提并
通过《茶的国度》副标题“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便知道作者会重点讲述茶叶在中国的演变历史,追溯出历史上这个看似寻常的植物怎么成为大国外交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翻开《一方茶席》,想让人就这么走入其中,沉潜畅游,寻觅与创造“茶”与“美”的更多表达。
今天不仅要推荐一本位列“2021年茶行业媒体推荐十大优质茶书”的《时间的味道——普洱茶仓储实践》,文末还将为大家奉上两份书单,希望对你的茶主题阅读有所助益。读书之乐的分享,在
手边的这本书,由《普洱》杂志社编著,书名叫作《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年普洱茶史录》。这是一本内容异彩纷呈,又具有非凡价值与意义的好书,值得每一位热爱普洱的茶友拥有。
普洱茶收藏者有什么秘密?如何做出品牌、原料、仓储与交易平台的选择?做同一个品牌的人,为什么十几二十几年后产品市场表现力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如果你仔细阅读这本书,甚至可以读出
陈香白,一位自小在潮汕茶文化熏陶下的文人,写出的茶文化书籍,自然价值斐然。陈老先生自1991年起,耗时六年,造就了一部茶文化经典。
今天讲普洱茶,不管是文化历史,还是科学知识,或是商业话术……这些东西构成了整个普洱茶文化大厦,而大厦地基的一砖一瓦,就是各种普洱茶基础概念。
《寻味普洱茶》亦是马哲峰“行知茶文化丛书”的第三本,在郭孟良为行知茶文化丛书所作的总序中,他也深深认同习茶需知行合一。
当我们身处疫情发生后的时代,面临着与新的病毒博弈、共处的现实之时,我们会比从前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普洱贡茶研究》一书的学术成就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放在当下数以千计的普洱类茶书中,仍然是鲜见的杰出著作。
林治先生的新著《勐海茶勐海味勐海情》分为三大篇章:上篇《勐海茶》;中篇《勐海味》;下篇《勐海情》。
《普洱茶马古道》,一条因马帮驮运普洱茶而兴盛的古代商道,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一条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廊。跟随这本书跨越时空,走进真实而丰富的茶马古道。
《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年普洱茶史录》是《普洱》杂志十余年积累汇聚而成的一本聚焦普洱茶当代史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