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城谈《隽永之美》:当茶上升为艺术,就是隽永
7月21日晚,茶业复兴第324期沙龙·茗师联萌第27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潘城先生做客直播,围绕着《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一书进行了分享。以下为读书会分享实录,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周重林:今天是茗师联萌第27期读书会,读书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我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一百多位写茶写得好的作家都邀请到直播间来分享。今天是潘老师读书会的第二回合,潘老师的研究有很多原创性,下面就有请潘城老师分享。
潘城:刚刚听周老师说读书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这一,这让我很感动。我现在人在甘肃敦煌,下午还在敦煌研究院,直播前专门赶到我朋友于先生的茶馆。甘肃不产茶,于先生是做药茶的,这里有茶的氛围,我上次谈了茶席艺术,今天谈隽永之美。
《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是2019年5月出版的,是国家林草局十三五规划教材,由中国林业出版社。这本书我梳理了茶与艺术的理论体系及欣赏方法,虽然是教材,但我也没完全按教材的体例来写。我写书的时候在日本,很安静,写的也比较细致。我想把过去十年在茶与艺术领域的耕耘梳理写出来,把这个领域的东西做一个集结。
我这本书叫《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我们首先要清楚茶艺术不等同于茶艺。茶艺术可以理解为茶的艺术,而茶艺是品茶、饮茶、泡茶的技艺,茶艺包含在茶的艺术里面,茶艺术则是更大的范畴。
茶艺术离不开茶,茶是根本。其次是美学问题,我们该如何欣赏、看待茶的艺术。去探究茶和艺术的精神本质,跟茶有关的艺术品有什么内在的艺术共性?我们能获得什么?
什么是隽永之美?
隽永这个词来自陆羽的《茶经》,这个词本身就蕴含了茶的主题。
隽永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茶经·五之煮》: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这里的隽永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煮茶沸起来的时候,表面的白沫子、汤花,沫饽叫做隽永。
《茶经·六之饮》中又一次出现了隽永:“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茶经·六之饮》讨论茶怎么喝,最好是三个人或五个人喝一锅,多一人的话,就把沫饽给多出来的人。这里我是有疑问的,觉得这不公平,为什么迟到的、多出来的人反而可以喝到最好的隽永?但不管怎么说,茶里面最好、最美妙的,陆羽称之为隽永。
茶蕴含了很多层次,包含了物质、技术、习俗、技艺、制度、行为等,当茶上升为艺术状态,就是隽永,这是很迷人的。茶的艺术,仿佛就是隽永(名词的隽永)。宋代的点茶更讲究泡沫,泡沫也是唐代煮茶隽永的发展。
我上次也讲到茶与艺术有内在的共通性。茶人应该是,也一直是艺术家。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看,茶不只是一个技能,还可以往上走成为艺术,茶人应该给自己艺术家的定位。
我们来看看《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一书的框架
目录
第一章茶与书画
第二章茶与音乐
第三章茶与雕塑
第四章茶与建筑
第五章茶与戏剧
第六章茶与文学
第七章茶与影视
第八章茶席艺术
第九章茶器艺术
第十章茶的美学
前九章是块面的内容,讲茶与九种艺术门类的融合。第十章是茶的美学,不是块面的内容,是综合来谈审美上的感受,是我的心得总结。这些内容每一章都有学者专门写过书,我这本书没办法每一章都讲得很深,但我认为我把体系理出来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我提出了属于我的视角和理解,一些资料是前人没看到过的。
茶与书画
艺术的定义很多,谈论艺术不能空谈,我们就艺术作品来谈论艺术,谈论一个具体的作品和一个具体的艺术家。
(唐)怀素的《苦笋贴》,怀素的字很飘逸,上面写着:“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这个“帖”类似于现在的一个便签。有人给怀素送了笋,送了茶,他吃了觉得好,就写了这样一张便签。
书法分为碑和帖,我比较喜欢帖。碑上的字庄严,而帖更灵动。古代有很多书法是“咬牙切齿”认真地写出来的,但还有更多的字是随意写的,写字的人没想到这些字要流芳百世,比如这张《苦笋贴》就是随性写的,没想过会流传下来。
《萧翼赚兰亭图》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兰亭序》,就让御史萧翼用计谋把老和尚辩才手中的《兰亭序》真迹骗来。这个图表现的是萧翼在骗老和尚,旁边有一老一少在煎茶。《萧翼赚兰亭图》相传是宫廷画师阎立本画的,这画有很多版本,我选的这张不是阎立本的真迹,应该是五代的摹本。这张画的艺术手法很高,同时又有历史信息,有功能性,一看就能明白唐人怎么饮茶的。图画比文献直观,可以和文献对应研究。从艺术效果上看,这张画是精品,人物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都描述出来了。
下面这几张是辽墓的壁画,辽、金、元时期,北方的墓藏出现了很多饮茶的壁画,画中人穿衣打扮和中原人不一样,但饮茶的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说明当时茶饮普及到一定程度。很多研究者看这些壁画主要用于历史断代研究,我把它当艺术品看,觉得茶给他了灵魂和慰藉。墓里面人都死了,还很生动的表现了生前喝茶的场景。你看到壁画真迹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亡人的世界还眷恋人间烟火,壁画上的茶带来死亡的气息,但又那么鲜活,这种反差很大,让人很感动。
下面这张画是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南宋和元代都有很多斗茶的画,我认为这张画是最生动的。刘松年生活在杭州清波门,清波门也叫“暗门”,所以刘松年被称为暗门刘,暗门刘画了大量的人物画,他是宫廷御用画家,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画了好多民间的题材。这幅画画的就是在瓦舍勾栏中斗茶的画面,有男性,有带着小孩的女性,很多宋代的笔记也记载了女人斗茶的事。
前面讲的内容,给我们的审美感触就是中和之美,我认为这是中华茶艺术的核心,里面有世俗风景、人文关怀。世俗风景,看了有踏实感,触手可及,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感觉。尤其你看到《茗园赌市图》,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看到墓葬壁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人都死了,还要把人间的世俗风景带到另一个世界,这很了不起。
唐宋到元明,与茶有关的画变了。唐宋是宫廷画师,是职业画家,他们的画很写实,很多画中都描绘了怎么煮茶、怎么喝茶。元明的文人画,是写意山水画,茶的美学和山水画紧密结合,元明的茶融在山水中,没有具体去画茶具、画喝茶人。元明时期把人对茶的向往描绘出来,在山水之间,文人品茶论道,很惬意。
这是唐寅的《事茗图》,历史上的唐寅和周星驰电影里的唐伯虎不一样。唐寅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他喜欢喝茶,也喜欢喝酒,他画出了中国文人向往的生活,画中描绘的生活对唐寅而言只是向往,他过不上这种生活。挫折成就了他的艺术,没成就他的人生。
和唐伯虎的风格不同,文征明大器晚成。文征明小时候很笨,但他很勤奋,做人很踏实,不喝酒,喜欢喝茶。文征明的这张《惠山茶会图》描述了和朋友喝茶会友的场景,这张画有点复古,不能代表明代文人画的风格,在茶的艺术中可以感到天人合一。
这张是俄罗斯彼得罗夫(1833-1882)的作品《在梅季希饮茶》,画面出现了俄罗斯最经典的黄铜茶炊,一个肥头大耳满不在乎的教士在喝茶,一个衣衫褴褛的退役军人带着小孩来乞讨,但看上去是一分钱都讨不到。军人胸口的勋章证明他是为这个国家打过仗的,这个画是讽刺画、揭露了社会的差距。
彼得罗夫画这幅画不是为了展示俄罗斯的茶炊和喝茶方式,茶在里面扮演冷眼旁观的角色。茶出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中,它冷眼旁观,热肠挂住,最终还是冷眼旁观。
茶与雕塑
茶题材的雕塑作品古已有之,现在也越来越多。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记载商人把陆羽捏成小人供奉,生意好的时候就供奉,生意不好就用热水浇。在河南、河北都出土过陆羽的瓷像,如今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陆羽的雕像。比较著名的有湖北天门的青年陆羽像、杭州茶叶博物馆的老年陆羽像、湖州长兴大唐贡茶院的陆羽坐像。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前也落成了陆羽烹茶像,是我们学校原创的,我认为是比较接近陆羽的人物气质。武夷山有历代茶人雕塑群像,很震撼,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雕塑。
茶与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茶建筑。杭州西湖边的湖畔居,在这里喝茶可以看到西湖,空间里不需要装饰,西湖的景就是最好的装饰。上海豫园的湖心亭,很多国家政要首脑在这里喝过茶,是中国的代表性茶馆之一。日本静冈的茶博物馆里有一个展厅布置了世界各国的经典茶空间,中国茶空间的代表就选了湖心亭,日本人认为这样的空间最能代表中国。
日本茶室建筑和日本园林都是日本茶道的产物和组成部分。表千家的不審菴,园林很大,但是茶室很小,你必须在园林中行走,休息静坐、洗手,最后才能进入茶室中点茶,园林的功能和茶道要表达的东西是一体的。千利休用的建筑材料是竹子、木头,都是速朽的,禅宗认为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你进入这个空间,能满足点茶就好,千利休认为不需要造永恒的东西,三五十年,坏了、烂了就随它去吧,不需要万古留存,这是茶道思想在建筑中的表现。
山本博司在威尼斯展示的这个玻璃茶室,让观众走过茶室外的路,可以看到茶道师点茶的过程,实际上这是行为艺术。日本茶室也不是一层不变,这些材料是现代的,但保留了千利休时代的茶室格局。这关系到的茶艺美学是变与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与“以不变应万变”。从魏晋混饮,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到现代的各种饮茶方法,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精行俭德。
再谈一谈茶的空间和艺术,我很受益于台湾的周渝先生。周渝先生提出人文精神的再发现,1981年,他把私人空间发展为公共空间,创办了紫藤庐茶空间,这个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是被人文美感浇筑过,这个空间与人文是无法分割的。
茶与音乐
茶与音乐很难的一个话题。大家先看这张明代项圣谟的《琴泉图》,这张画的意境很高,画上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我将学伯夷,则无此廉节;将学柳下惠,则无此和平;将学鲁仲连,则无此高蹈;将学东方朔,则无此诙谐;将学陶渊明,则无此旷逸;将学李太白,则无此豪迈;将学杜子美,则无此哀愁;将学卢鸿乙,则无此际遇;将学米元章,则无此狂痹;将学苏子瞻,则无此风流;思比此十哲,一一无能为,或者陆鸿渐,与夫钟子期;自笑琴不弦,未茶先贮泉;泉或涤我心,琴非所知音;写此琴泉图,聊存以自娱。
“自笑琴不弦,未茶先贮泉”讲的就是境界。中国历朝历代和茶有关的绘画,许多都和琴在一起,比如周昉的《调琴啜茗图》,还有陈洪绶的《停琴啜茗图》,这说明茶和音乐在古人的审美中是相融的。这里要谈到茶艺术的隽永之美:茶艺术的节奏、神韵与境界。中国的文人艺术家,用茶来体现他的某种境界,画中有茶的符号,就提升了茶的境界。
茶与戏剧
前段时间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直播,在这一系列直播中压轴的戏剧是《茶馆》。北京人艺出了那么多大戏,其中最顶级的就是《茶馆》,这部戏剧经过了几代艺术家千锤百炼,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老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认为他的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就是《茶馆》,他通过茶馆的兴衰,表现了百年历史的发展。
八个样板戏中最受欢迎的是《沙家浜》,汪曾祺是这部戏的执笔之一,戏里边很多桥段也发生在茶馆,里边机智爱国的阿庆嫂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六羡歌》是我们学校的原创话剧,是10年前排的。王旭烽是总导演,我是执行导演。这部戏在北京、杭州大剧院都公演过,前后演了两三年,换了三批演员,都是大学生。这部戏演了陆羽的一生,把陆羽的一生以及陆羽的价值观表现出来。在日本,千利休这个符号性人物不停的有人在写,也不停的有人看,我们对陆羽的书写还远远不够,表现他的艺术作品也远远不够。
茶与文学
茶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中国的很多大师都爱茶、写茶。在长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茶的元素。我们研究茶,很多素材来自文学作品,在《搜神记》《世说新语》《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的记载,这些记载也被当做研究茶的资料。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王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现在应该是四部曲了,王老师的四本书一百多万字,写了一百多年间杭氏家族的历史,也很值得一读。
通过茶的诗歌,也可以表现茶和诗的韵律感、节奏感。比如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唐代元稹的宝塔诗。很多人读卢仝的《七碗茶歌》只读到了前面的精彩,其实我认为最精彩的在是最后面——“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堕在巅崖受辛苦”,作者产生了悲悯,这也是境界问题,之前讲到的俄罗斯油画也有悲悯。
茶与影视
1993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上海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记录片《中华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文化专题纪录片。内容分为“饮茶思源”“茶路历程”“名茶飘香”“茶馆风情”“茶俗志异”“茶具琳琅”“茶艺荟翠”和“茶寿绵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改名为《说茶》。
英剧《唐顿庄园》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拍得很细腻。日本的《日日是好日》《一代茶圣千利休》都是很棒的电影,但从历史和思想来看,《一代茶圣千利休》的编剧有所欠缺。
我认为国内与茶有关的纪录片当中,成就最高的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个纪录片把茶的知识性讲清楚了,更重要的是有境界。田壮壮的《德拉姆》也不错,讲述了茶马古道的故事。
茶席艺术
我认为《茶席艺术》是第八类艺术,我对茶席艺术的认识是建立在“茶文化艺术呈现学”基础上的。茶席艺术,是以茶文化艺术呈现为目的,综合空间、时间、感官的独立艺术。“精行俭德”这句话大家经常说,大多数人都喜欢讲“俭德”,而我觉得精行和俭德是一对,精行是高超的技术,要先做到极致,再谈俭德。
茶器艺术
时间关系,茶器艺术我们不展开讲了。我简单说一说紫砂,紫砂壶出现得比较晚,明代改变了泡茶的方法,紫砂壶才登上历史舞台。紫砂壶的功能和艺术是统一的,一把不好用的紫砂壶是不会美的,紫砂壶的审美可以代表茶器的审美。
最后,再看一下我对中国茶艺术审美的总结:
中和之美:中华茶艺术的核心,世俗风景、人文关怀。
天人合一: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
精行俭德:高超艺术技能之后的品格
变与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与“以不变应万变”
冷眼旁观:茶在艺术中的角色
慰藉灵魂:茶艺术的意义
隽永之美:茶艺术的节奏、神韵与境界
互动
周重林:讲得太精彩了,潘老师的讲解带着对茶的深情和热爱,很打动人。研究茶艺术的人很少,潘老师告诉我们茶艺术研究的方法论。我很赞同茶人是茶道艺术家,我们都在做这样的努力,让茶艺重返艺术殿堂。
问:如何经营一个茶庄?
周重林:我分享一点我的经验,我们公司成立以来,做了300多场茶会,就想通过茶会,影响周边的人。今天下午还有各地的朋友来找我们聊天喝茶买书,这背后其实是社群驱动。所以我建议大家开直播,影响你周边的人,把你的茶馆打造成你那个片区最好的茶馆。
问:千利休的真实历史和电影有什么区别?
潘城:这个电影太戏剧化了,故事线是千利休爱上了高丽女人,然后和这个女人私奔了。电影中讲到日本茶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茶具,都是因为高丽女人。电影把日本茶道的审美、历史都构筑在偶然性的男女情感上,不够厚重。电影很美,是值得看的,演得也好,但剧本相对于日本茶道的厚重感而言太弱了。
问:茶的艺术和茶道的区别?
潘城:如果你这里的“茶道”指的是中国的茶道,则应该研究茶的哲学、茶的思想。茶的物质范畴是基础,中间是茶的民俗,接着是茶的艺术,再往上是茶的宗教、伦理、哲学,基本是这样一个结构。但严格来说,不一定是金字塔一样码上去的,也可能是犬牙交错。比如我现在看茶的民俗,和茶的艺术和茶道都是犬牙交错的,一般的普及还是可以用金字塔的模式来解释。
问:茶道有没有正宗的?日本的正宗还是中国台湾的正宗?
潘城:“正宗”是被构建出来的,比如权力、商业都可以构建它。
周重林:我认为只是有层次、有境界,没有正宗不正宗。
文章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文中插图由潘城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