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飞:唐代茶的品级与等级
8月25日晚,茶业复兴第329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3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陝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唐史论丛》副主编胡耀飞先生做客直播间。他围绕着专著《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一书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直播间分享实录,因篇幅有限,内容略有删减。
周重林:读到这本书我很惊喜,书中有很多作者的独到见解,作者用了很多史料,也很重视田野,史料和田野结合得很好。这本书谈的是茶的秩序,在贡和赐之间,我们看到了等级、也看到了品级。下面的时间就交给胡老师。
胡耀飞:这本书是我的研究和我家乡的结合,我研究的是唐史,我的家乡是湖州,在这两者中间很重要的交集就是唐代的贡茶制度。
ppt上这件有“茶”字的陶瓷,在湖州出土,断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老家是德清,这里有德清窑,瓷之源就在湖州德清。在这件瓷器上刻有一个“茶”字,说明了湖州饮茶很早。陆羽在湖州撰写《茶经》,也是湖州饮茶风气积淀已久的体现。
目前湖州的茶主要有顾渚紫笋、莫干黄芽、安吉白茶等,这些茶大家都不陌生,但唐代湖州贡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本书从湖州贡茶出发,讨论了唐代贡赐之间的互动,我在书中把唐代的茶和政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这本书是3年前出版的,因为我的研究不局限于此,另一方面也受史料局限,茶叶贡赐和政治的关系揭示得不是太全面,还需要修订。
我的书分为上编和下编,还有附编,目录如下:
上编贡茶:中央与州的关系
一 唐代湖州茶贡兴废
二 湖州刺史修贡名单
三 茶贡责任人再梳理
四 茶贡者心态的多样化
五 茶贡所见皇帝、观察使、刺史关系
结语
下编赐茶:茶叶作为礼物的流转
一 唐五代的茶产地综考
二 唐五代贡茶史料概论
三 唐五代赐茶史料整理
四 唐代茶叶的品级与等级
五 茶叶作为礼物的互惠
结语
附篇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一 从茶产区到《茶经》的文本生成
二 从制茶法到茶事的博物学研究
三 从饮茶风气到茶史的新社会史视角
关于唐代湖州贡茶的研究,以湖州地方文史学者的研究最早。湖州有一个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出版了第一期《陆羽茶文化研究》,早年一年一期,近年一年出两期,今年已经出到第41期。杂志不对外发行,感兴趣的可以在旧书网上淘,是一套很值得收藏的研究资料,《陆羽茶文化研究》收录了很多学者对湖州贡茶的梳理。在我的书里有详细的文献综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梳理湖州贡茶,从湖州延伸到唐代的贡茶和赐茶。
湖州的贡茶最早是陆羽的功劳。陆羽在湖州撰写《茶经》的过程中,觉得顾渚紫笋很好,可以进贡到唐中央。唐中央有机构专门管理这些供奉,贡茶的地方官员可以获得中央的好感。陆羽和当地的地方官交情很好,在陆羽的建议下,先是常州刺史在大历年间向唐中央贡茶,后面常州和湖州都进行贡茶。
湖州的贡茶从大历五年开始进贡到长安,黄巢起义之后才停止,这期间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清明前的茶最好,因此茶要在清明前运到长安。贡茶的发展,是从零星的进贡开始,然后慢慢扩大规模,接着设置贡茶院,再设置一系列作坊建筑、工匠人数、撵茶的工具、泡茶的泉水等等。
唐代的贡茶院没保存下来,PPT上的照片是新建的。史料中记载的贡茶院是吉祥寺,吉祥寺之前是3、4间草房,吉祥寺也找不到原址。现在这是重新打造的大唐贡茶院,更多是现代人想象的发挥。
现在的贡茶院是一个景点,在浙江长兴,贡茶院里面有一些贡茶文物的复制品。
顾渚山上有多处唐代与贡茶有关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散落在各出,不是很好找,贡茶院里也有复制品。湖州刺史和长兴县令要一起监督茶农,采茶是清明时节,是踏春的好时节。刺史去茶山,除了工作,还可以顺带游玩。顾渚山上与唐代贡茶有关的摩崖石刻现存三组六处,很多保存得也不是很好,这些石刻的内容,我在书中有详细介绍。
大历年间到唐末,大约任命了60多位湖州刺史,但并不是每一位刺史都参与了修贡。而且有的刺史史料少,很难了解他们修贡的情况。我整理出了这一时期参与修贡的刺史名单,有40多位,都是有史料可以证明他们确实参与了修贡的,我简单介绍几位我书中写到的参与修贡的刺史。
湖州的第一次贡茶可能是刺史杜位所为,他与僧皎然、慧明及其弟子也很熟悉。
裴清任湖州刺史的时候,除了进贡顾渚紫笋,还进贡了金沙泉水。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山里的泉水是泡茶的好水。进贡茶又进贡泉水,这样可以加深皇帝印象。为何叫金沙泉呢?古诗里记载,金沙泉碧泉涌沙,粲如金泉。
颜真卿不仅仅是书法家,他还是与安史之乱叛军、藩镇割据对抗的爱国忠臣。颜真卿也当过湖州刺史,史料中记载了颜真卿与湖州贡茶有关的事迹,《嘉泰吴兴志》等史料记载了他负责修贡的时候,曾在顾渚山明月峡留有遗迹。颜真卿的字蚕头鼠尾,这个碑称为“蚕头鼠尾碑”。但可惜的是这块碑只见于文献记载,我们仅仅知道颜真卿因为修贡去过明月峡,但他具体写了什么并不得而知了。
袁高也参与过修贡,还写过一首《茶山诗》:
修贡茶的时候,湖州和常州有合作,但也存在竞争,有时候就会比较内卷,这个内卷的过程,对茶农来说是灾难。于頔在任湖州刺史的时候,曾给常州刺史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让各家缓一缓,不要一下子采那么多,不要给茶农太大压力。
姚絪任湖州刺史的时候立过斫射神庙,这个庙和茶有关,神庙已经找不到了,现在立了一块碑,对唐代民间信仰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负责贡茶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是被贬,有的人是升官。杜牧任湖州刺史的时候比较逍遥,是游山玩水的态度,他写了很多诗,也是这种主题的。有的人把贡茶当做政治工具,想通过贡茶取得上一级信任。有些刺史利用贡茶,催促地方茶农采茶进贡,纯粹把修贡当形象工程。还有一些刺史比较忧国忧民,想在修贡过程中减轻地方的任务。
我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贡茶问题,探讨贡茶制度是怎样的制度,理清了贡茶的责任人。浙西观察使对两州的贡茶进行整体负责,茶的初制完成送到润州(现在的江苏镇江),过江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洛阳,由洛阳再到长安。
观察使的军事色彩没有节度使浓,观察使主要关注地方官的执政能力,把优缺点向上面汇报。贡茶涉及州刺史、地方观察使与中央之间的相互关系,唐史关注中央和藩镇关系的多,很少关注州和中央的关系,贡茶给了州刺史一个向中央直接沟通的机会,虽然也需要经过观察史这个中介,但是通过修贡可以和中央建立直接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三角关系,各有各的目的、利益和心态,这过程中反映的是中央和州的关系,连带着和藩镇的关系。
贡茶更多是政治利益,和茶文化没有太大关系。除了贡茶,唐宋的茶叶经济也很重要,唐代有制度性的榷茶,有茶叶的收税。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喝茶目的,但都需要以茶叶的大量生产为基础,茶文化也是在茶叶大量生产、经济繁荣之上发展起来的。
下编我讨论了赐茶,主要关注茶叶作为贡品的去向,贡茶作为礼物赐给大臣,相关的史料很多,我做了一个整理。大部分史料其实是皇帝赐茶给大臣,大臣收到茶后所写的“感谢信”。顾渚紫笋在当时的贡茶中已经是一个名牌,得到紫笋茶,是一种荣誉。
赐茶不是简单的赐茶,赐茶的品级不一样,代表对被赐者的重视程度不一样。进贡的等级不一样,也代表了不同心态。秦汉到唐,中古时期的人很喜欢对某一样东西进行等第的区别,中古时期有九品中正制,对品级很重视。茶叶也有品级,陆羽在《茶经》里就对茶叶进行了很详细的区分。除了对茶,对水也有品级区分,品级的划分显示了唐人对茶不同的对待。
皇帝向大臣赐茶,大臣之间也有茶叶的互赠。湖州刺史要进贡,当然要选最好的茶叶。最好的给皇帝了;和地方官之间私人往来,是次一点的;再次一点,是普通民众饮用。这是一个在品级基础上区分等级的问题,也算是贡茶和赐茶基础性的条件,进一步涉及到礼物流转过程中,产生了礼物经济。不同的赠予和受赠方,都有不同的反应,在书的186页我有详细讲。
礼物的流转是人类学的概念,结合贡茶和赐茶的过程,我梳理了唐代贡茶和赐茶的5种模式。茶叶本身只是一种媒介,通过其他的贡品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关于茶叶的内容材料相对多一点,所以我用茶叶来探讨。算是我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外,从唐史到地方文史,探讨与茶有关,离开茶也能成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
附编我讲的是《茶经》的知识生成史,为什么突然出现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茶书,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知识的积累,从少到多,最终集合到陆羽身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了博物学的一种风气。在博物学的风气之外,还有新社会史的视角,贡茶和赐茶也是人情社会的脚注。
南开大学夏炎老师提倡中古的新社会史,关注物品在不同人之间流转所产生的关系,夏炎老师关注的是其他物品,我认为唐代的茶也应该进入这种探讨。
我自己也想重新整理《茶经》,对《茶经》整理很多,但还没有湖州人去做,我想开这个头。当然,目前的精力不太允许。
这本书我收到很多评价,整本书讲述是第一次,也希望得到各位茶叶爱好者的批评和指正。这本书不是太大众化,有些学术性,也希望有一些不同的反馈。
本文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文中插图由胡耀飞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