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茶香,生活就心安「小竺茶桌」
一、四海茶香,心生欢喜
逛茶城时,鼻子似乎不够用,恨不能将全茶城的香气打包带回家。一位喜欢中国茶的外国人,在一家茶楼两天内喝了几十杯铁观音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泡过的茶叶带回家,将其平铺在烤板上,用炉子慢慢烤干。很快,他所住的整个公寓就弥漫着茶香了。
2017年9月,去台湾寻茶,见到一种焙茶的小竹蒌,无有犹豫买了回来。不为焙茶,为焙出茶香。通上电源,打开开关,锁定温度和时间。于是,缕缕茶香源源不断自小焙蒌内散发出来。清风入室,茶香浮动,柴米油盐的日子,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
人的嗅觉是最原始的感觉。故人在喝茶时,其嗅觉体验远比味蕾老道。人们据茶叶中香气成分组分的差异,分辨出了茶汤的不同香气。如绿茶具清香、红茶显糖香、黄茶有甜熟香、青茶呈花果香、白茶透毫香、黑茶带陈香,各种花茶附加花香等。
早年,喜欢高香茶。如清冽馥郁、具天然迷人兰花香的铁观音。为防茶汤中香气散掉,学着明朝人用小壶泡茶。明人认为,泡茶壶“宜小不宜大,大则香气涣散”。有时,为尽闻其香,也用青瓷盖碗冲泡。茶泡好后不急于入口,而是将盖碗盖儿置于鼻下,左右巡闻数遍,才喝。其情景恰如清人袁枚喝茶:“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
也曾喜欢过另一款高香茶叫“十里香”。十里香茶产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十里铺,栽培于唐代,明朝时为“贡茶”。其鲜叶采下一两个小时后就开始散发花香,颇为神奇;香气更是高锐持久,有“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之誉。
二、香从何处来?
茶香源自哪里?源于茶叶中的500多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这种叫“香气化合物”的东西因其比例和组成不同,成就了各种茶的特殊香味。事实上,它含量极少,只占茶鲜叶干重的0.03%至0.05%、干茶重的0.005%至0.01%(绿茶)和0.01%至0.03%(红茶)。
香气化合物一部分源于茶鲜叶,类似基因,早已存在,更多的则源于制茶工艺。工艺不同,茶香各异。同一类茶,由于茶树品种、生长条件、原料嫩度及制茶技术差异,香气也会不同。如香气成分复杂的红茶,其香气就各有千秋。祁门红茶,呈玫瑰花香和浓郁的木香;斯里兰卡高地红茶,则具清爽的铃兰花香和甜润浓厚的茉莉花香。
刚学喝茶时,懵懵懂懂,听到甜香、毫香、栗香、南瓜香、桂花香、海藻香、桂圆香、炒麦香、茉莉香、玫瑰香、蜜桃香、松烟香、陈香,以及地域香、品种香、季节香等等“串串香”语,茶还未喝,心已迷乱。这些香气名称就好像一个个的陌生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一种“先入为主”之势。
于是,喝茶时偶感困惑。喝得出茶汤中的青菜香、蜂蜜香、米饭香、红薯香等,却怎么也喝不出樟香、炒麦香、罂粟香等。北方人可能未见过樟木,但一定见过防蛀虫的樟脑丸,茶中的樟香是樟脑丸的味道吗?多数人见过麦子,但一定没有人吃过炒麦子;见过罂粟花,那么,茶中罂粟香是罂粟花香吗?抑或是大麻冰毒之香?
也许,正因为如此,茶香探秘,才令喝茶人始终怀有几多好奇之心。
三、茶香是记忆,是故乡
冲泡一杯茶喝一杯茶,一拿一放都是很简单的事,但认识和品鉴一杯茶,则需要我们调动所有的信息和情感,甚至需成为她的知己。茶告诉我们,她作为一片鲜叶,从树上被摘下来,脱离母体,那是她一个生命的终结;来到人间,经杀青、揉捻、焙火等几经折腾之后,成为一枚枚干茶。茶入杯中,与水相遇,如凤凰涅槃,生命再获新生。一个生命如此高贵神奇,如何能轻易被认识?
所以,喝茶时常常感到,香气难以捕捉。茶香无形,如一个精灵,看不见摸不着,时隐时现、飘忽不定;像日常写作时的一种灵感,明明感觉已被叼在了嘴里,欣喜闪念间,又没了踪影。
也有这样的时候,明明在品饮前已闻到了茶香,可一口喝下去,左右咂摸,品之又品,却无。人说“闻香识女人”,是说透过香气可识佳人,如香气高雅则佳人不俗。但,凡有过喝茶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些香仅仅是飘在茶汤表面,或浮在空气中,茶汤内并不存在。
也有这样的茶汤,闻着似无香气,可是喝后却齿颊留香,此谓茶“锁香”。香气深蕴在茶汤里,称“水含香”。不过,水一定得是好水(好的水质合适的水温水量)。精茶遇到真水,才能“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至于茶香如何释放,释放多少,也许只有水才知道。
茶香到底是什么?一个在国外漂泊了多年嗜茶的朋友说,他可以找不到当街的咖啡馆、酒馆、饭馆,但他能顺着远处飘来的茶香,找到几里之外的茶馆。生于茶乡修水的宋代诗人黄庭坚这样写茶香:“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彼时,对于作为游子的他,茶香溢出的一刻,已是满眼乡愁。在此,茶香是记忆、是故乡。
作者简介:殷小竺,茶专栏作者,前资深媒体人,喜茶喜书法。墨书志,茶传香,小竺茶桌致力于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原载:弘益茶道美学,经作者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