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产业,让我们找到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普洱茶产业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云南普洱茶的先天优势让它的三产融合发展动力十足,近几年也正是如此,特别是茶旅融合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复兴,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持续向普洱茶行业流动。说普洱茶行业朝气蓬
普洱茶,不是一个孤立的茶类,它是中国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道如此靓丽的风景,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中国茶产业贡献了活力与希望。
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云南的著名古茶树分布地区早已名声在外,但是其实在云南的很多地区都分布有古老的茶树,今天我们就走进“滇中最大的古茶树群落”,一睹古茶树的另一番风采。
即贡聘号的长期战略为三步走:王者曼松聚焦战略→中国名茶整合战略→中华老字号塑造战略。最终将贡聘号打造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叶老字号之一。
六大茶山和普洱茶的渊源,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说法,最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的还是清朝文人阮福(1801~1875)所撰写的八百多字短文——《普洱茶记》。
回到比尔·波特,回到《空谷幽兰》,回到中国的隐士,回到茶,回到禅,回到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茶与禅的生活方式。
更可喜的变化是,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茶树回归到自然生长状态后天性得以释放,不但茶变得越来越健康、安全了,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香气、口感、厚度等越来越接近古树……
在茶叶教科书上,虽然涉及到大叶种茶树与中小叶种茶树的区别,但内容相对狭窄,只是在物理性状与个别化学成分上做出提示。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全新兔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在此《普洱》杂志恭祝大家:开工大吉!事业蓬勃!
我们走进茶的故乡云南,总是会遇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色彩斑斓,载歌载舞,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千百年,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普洱的汤香是有生命的,富于变化的“汤香”。所以,普洱茶核心品饮价值的准确表述应该是“越陈越香的汤香”。普洱茶存放上一段时间之后,苦涩渐褪,“酽”逐渐演化为甘醇
“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这句话不知不觉在茶圈里流传许久了。如果说品中国茶是一段美妙的生命旅程,那么,许多人或许是从绿茶和红茶入手,一路行来,偶遇白茶的清新、黑茶的健康、岩
2013年5月27日,经全世界主流植物学界和茶界的共识,由国际茶叶委员会颁发给中国云南普洱市“世界茶源”的称号。由此,茶树起源的争论有了基本的确认。
从吃茶到喝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是茶从一味药,到一种食物,再到一种饮品的演变,这一演变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
先生还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过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种掠夺。好了,杂志每期给我的篇幅也就这么多了,“回报”这笔账说没说明白,我也不清楚,可大家都是明白人!我想。
杨凯老师讲述了张学智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是整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是,仍有一些人并未义无反顾的投身洪流,而是退而寻静,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真挚而浪漫的吉光片羽。
七彩的云南,有一抹白丨聊聊两种云南白茶原创段兆顺普洱杂志2023-01-0518:08发表于云南云南实在是茶的王国,滇红茶、滇绿茶、普洱茶、白茶
马哲峰,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出版《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
蔡镇楚,号石竹山人,湖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中国茶文化专家,茶美学的开创者,中华茶祖文化的理论奠基人,国际东方诗话学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2023年,我们注定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它会有人间烟火气,也会有持续的深入探索,讲述更多茶人的故事,就像《普洱》杂志创刊人王洪波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所言,一本杂志背后“是一种品质
入眼所见,最近三年,茶行业中人,日子大都不好过。尤其是即将要过去的2022年,日子尤其难捱。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面对马上要步入的2023年,茶行业的前景如何呢?
马哲峰,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出版《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
作为探索性文章,当然不能成为定论,甚至还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它足以引发大家对葡萄酒体系借鉴方式的学习和研究。本刊也愿意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其中
过往的十多年间,连年赴倚邦寻源问茶,我们无数次感叹茶山的广袤,同时也燃起了雄心壮志,早就在内心许下愿望,期待能够有一天遍倚邦茶山的村村寨寨,亲自领略一寨一味的古树茶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