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书有厚薄,茶有深浅,万事万物都讲求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茶亦如此。把喝茶当做生活,相信你也可以从中找到真谛。
云南普洱茶源于高山,以丰富的韵味让人迷恋。普洱千百味,品普洱茶,“苦涩味”是绕不开的,有人说“苦涩重不好喝”,又有人说“不苦不涩不为茶”。
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味道,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本是茶的原味。普洱茶之所以会苦,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等
普洱茶的审评不是单一方面就能定论的,评判一款茶品的优劣,要综合其外观、香气、滋味、口感、耐泡度、叶底等方面的分值,且对其工艺、存储状况及未来走向也要做出一定考量。
按照国家标准,普洱茶划分为生茶与熟茶两大类,两种分类又以是否发酵为分界点,加上每种茶又有自己独特韵味,最佳品饮就十分讲究,今天我们就说说普洱生茶。
时下追捧的品牌茶一昧以“勐海”“班章”概念为大,所以不管是「轩辕号」还是「轩辕猪」,不管是「蜜韵」还是「云起」,不管是「布朗孔雀」还是「千羽孔雀」,一律抢之拍之炒之!
从图中可以得知,大叶种、小叶种两种不同叶片,角质层厚度、叶肉中栅栏组织的层数以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有差异。
在普洱,每天不是喝茶,就在去喝茶的路上;不是与普洱茶打交道,就是与茶树周边的花草树木交流;不是与客人说茶,就是在泡茶的康庄大道上。
下关沱茶,有生有熟。最为耳熟能详的,当属声名在外的7663销法沱。
普洱晒青毛茶的加工流程: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日光干燥,直接蒸压成型即为生茶,干燥后渥堆发酵,即为熟茶。
今天,接到一位老前辈的电话,电话里咨询:什么才是上等的普洱茶?老前辈干脆利索,让我依据经验,总结三点就行,我不加思考地说了三条。
汤感的稠、厚、滑、软、砂、薄、利基本是和茶叶品质挂钩的,一款茶,好还是坏,只有感受过才知道,所有的这些品饮感受最后都会形成你的味蕾记忆,构建你的品鉴能力。
茶叶是一种公认的保健饮料,虽然咖啡碱是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物质,但并不是说含越多便越好,大家在日常品饮时,不宜饮用过浓的茶,不宜摄入过多的咖啡碱哦!
喝茶有时会遇到“回甘”“生津”“喉韵”“锁喉”“收敛性”“挂杯”等一些词汇,我们称为专业品茶术语。
茶龄?树龄?古树小树?纯料拼配?正品假冒?…这是任何一个入门普洱茶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又牵扯出成百上千个小问题
今天,持证上岗的茶小白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茶叶长毛的小知识。对茶叶不太熟悉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茶叶上的毛到底是什么东西?
正所谓不苦不涩不是茶,判断一款茶是否是好茶,是看这款茶的苦涩味化得快不快,回甘生津快不快。一般品茶后,有点苦涩味是正常的,怕的是久久化不开。
藏的茶多了也会发现,好喝的茶似乎干茶外形也有那么几个共同点,比如条索肥硕修长、嫩茎蜿蜒似蛟龙遨游、叶底厚实等等。
所以喝茶的过程,就是物质不断交换的过程,营养功效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垃圾”不断排出的过程;既能解渴补水,又能补营养健康养生。
一款好熟茶不一定非要等个十年八年,老的熟茶不一定都好,新的熟茶也有好的,不管好熟茶的鉴定标准如何变,前提是先要好喝。
这个标题是有语病的。但很多人都这样问,三言两语又很难回答清楚,问的人多了,不胜其烦,只好把这带语病的标题列出,详细说道一下。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这一健康饮品,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茶品也越来越丰富。一款作为日常生活的口粮茶,哪些特质才是它该有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今年再次到勐库,亲自摘茶,试炒,试揉。茶青出来,铺在晾笆上,同行的一个朋友抓起来,闻了闻,说,“哇,好大的兰香啊!”我问他,有兰香吗?然后也抓起来闻了闻。他说肯定啦。
随着普洱茶的消费群体日渐壮大,随着山头茶行情出现瓶颈,普洱茶的市场呈现三极分化;生茶、熟茶和中期茶。
深秋至,骤降的气温提醒我们,又到了适宜喝熟茶的季节,对于很多茶友来说,品茗伴随着每一天,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