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茶业复兴周重林:在昆明追寻钱穆与张充和的茶味

茶业复兴周重林:在昆明追寻钱穆与张充和的茶味

作者:周重林  日期:01-13 来源:茶业复兴

宜良宝洪茶

宜良好,好在有烤鸭。一入城,满城都是烤鸭招牌。

宜良好,好在有宝洪茶。一入口,终生难忘。

到宜良,既吃烤鸭,又品宝洪茶,只是开了好头。去了岩泉寺,到了宝洪山,才算圆满。读过《国史大纲》,喝过宝洪茶,那真真是完美。

钱穆在宜良客居时期,喜欢用烤鸭招待朋友,陈寅恪、朱自清、汤用彤、姚从吾等友人都从昆明坐着小火车来看他。从宜良站到钱穆居住地岩泉寺,约有三公里左右。一路上有不少烤鸭店,吃完散个步就到。

岩泉寺是宜良名胜,山水相依,古木参天,因为钱穆在这里完成了《国史大纲》,岩泉寺在读书人心中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初来乍到的陈寅恪觉得这里还是太孤寂了些,“如此寂寞之境,诚属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在此,非得精神病不可。”钱穆选择客居在岩泉寺,就是图个清静,能潜心看书写作,火车站就在寺院不远处,每周到昆明授课也方便。

钱穆在岩泉寺的日常,无非就是读书人的本色:读书写作喝茶。为了融合到当地,他偶尔也举办讲座,因为他需要宜良的图书馆资源。钱穆个人还喜欢泡泡温泉,生活有规律,非常懂得养生之道。

钱穆到云南,是只身一人,没有照顾家庭的琐碎,这点需要特别指出来。大部分南下的教授,都是拖儿带女,断然做不到钱穆这么专心治学。后来钱穆去香港也是,只身一人。所以我对宜良的钱穆这个纪念馆大讲家风有些太不理解,钱先生只身来寺院,恰恰体现了很不家风一面,他恐怕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抱过几次,更不要说教育了。这些不是轻飘飘写几封信或汇款能说得过去。与我一起到纪念馆,还有夫人,她就问,怎么不见钱先生的家人?我说,他的家人被他留在了老家。一起到岩泉寺,难免遭遇现实。所谓的美好的生活,往往有不可深究的一面。但正如钱先生所言,对历史或人,都要本着了解之同情心。

不过,同一时期张充和带来的美好是真的岁月静好。

在宝洪山喝茶时候,山庄主人苏天水聊起张充和,他说每年都有人拿着充和写的茶诗来买茶。我也遇到过几次,有人问宝洪茶的历史,有人想买充和喝过的茶。

张充和那首写给查阜西的诗里说: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宝洪茶因为有充和书写与演绎,成为那个动荡年代慰藉。

1939年,古琴家査阜西为张充和拍了一张无数人击节赞叹的照片,美好得让人心妒,这照片后来成为了张充和口述史《曲人鸿爪》的封面。

照片里的蒲团上,张充和旗袍麻辫,浅笑晏晏,光彩明亮,那是一个无比舒适姿势,显得懒散,自在,又满是写意。佛龛里的佛慈悲地看着,桌子上摆满了清供:鲜花、水果、木香与清茶。

桌子的支架,其实是二只煤油桶。

査阜西、张充和这些人,逃难来到昆明,但他们并没有因为上空有战斗机而放弃生活,相反,他们在租借来的杨家大院里,做着他们喜欢的事:弹琴、唱戏、插花、写字、写诗、喝茶。

宜良宝洪茶

多年后,张充和远嫁美国,又重新抄写了这首送查阜西的诗。她在美国的家里,始终挂着这张照片。1995年,充和老人重返昆明,到呈贡杨家大院故地重游,得知大院即将拆除,忍不住失声痛哭。那里承载了她的青春,她最美好的年华与记忆。

当年与充和唱和的,除了查阜西,还有杨振声,还有梅贻琦,还有沈从文,还有冰心。她来昆明,就是受杨振声的邀约。在给张充和的信里,杨振声甚至警告这位满脑子诗与远方的姑娘,昆明也是战区,没有风雅。但充和说,我到哪里,风雅便在那里。她为小溪命名,为水井命名,为佛堂命名,为这个陌生的地方,带来昆曲、古琴、萧声、吟诵、墨香与茶香。

查阜西和张充和的诗说:群山飞渡过君家,不忍援琴奏落花。百结愁肠无一语,挑灯却坐试新茶。

梅贻琦的和韵道:浪迹天涯那是家,春来闲看雨中花。筵前有酒共君醉,月下无人细煮茶。

杨振声和的是: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天涯不解相思渴,细雨疏帘酒当茶。

那年月,如果你只看闻一多,会可怜这个连茶都喝不起的人。毕竟战斗机在天上轰鸣,再大的教授也要狼狈地跑警报。但终究还是有人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面。一种优雅的,从未中断的生活。在同一个时期,汪曾琪回忆,跑警报期间,据他观察有二人从不跑,一个人为了痛快冲个热水澡,另一个为了能独享开水房煮莲子羹。

热汤一碗,让人忘却生死。

宜良宝洪茶

张充和有过一位恋人叫郑颖孙,是位古琴家,泡茶技术了得。但他毕竟年长张充和二十来岁,于是有人劝张小姐。张充和说,“他煮茗最好,我离开他将无茶可喝!”郑颖孙喜欢收集泡普洱茶的各种罐子,他们二人还在呈贡周边积极寻找好的水源。郑到重庆没几天,充和还未他空运了一坛呈贡水。

张充和到美国后,也是茶不离手。他的弟弟张宗和,经常给她寄茶,云南红茶、贵州湄潭茶、六安瓜片……多年后,《天涯晚笛》的作者苏炜去采访张充和,也经常在一杯茶中展开话题。她回忆昆明,说那里,天气人情风俗都好。

每个人的际遇并不相同,悲欢离合各不相通。

钱穆在台北东吴大学的故居,有一株茶树,他在那边的太太,非常善于煮茶。

陶渊明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就看你找不找得到。

作者:周重林,茶文化研究者,著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等。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茶业复兴周重林:在昆明追寻钱穆与张充和的茶味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