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李乐骏:茶人如何养成?

李乐骏:茶人如何养成?

作者:复兴沙龙  日期:10-20 来源:茶业复兴

李乐骏茶人养成

10月13日晚,茶业复兴第342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8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李乐骏先生做客直播间,他围绕着《茶人养成》一书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直播间分享实录,因篇幅有限,内容略有删减。

主讲嘉宾介绍

李乐骏

李乐骏

茶文化学者,生活美学教育专家。现为华茶青年会会长,弘益大学堂校长,云南省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国家人社部茶艺师国标审定专家,云南普洱茶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弘瑞君益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青联委员。

2009年至今,投身茶教育13年。创办弘益大学堂,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养学员20000余人。创办弘益茶道美学在线内容平台,收获160余万读者的订阅与认可。创办弘益手造,正在成为中国手造产业的先驱力量之一。在全国各地发起弘益茶会500余场,公益奉茶超过50万杯,领军大中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机构之一。

李乐骏:非常荣幸能成为第38期读书会的分享嘉宾,一个茶文化的视频公开课能坚持38期很不容易。隔壁的直播间在唱歌跳舞,而我们在谈一些可能比唱歌跳舞更有趣的内容。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我主编的这本书《茶人养成》,很多撰稿人老师参与了这本书。这本书编辑出版历经了3年,今天的分享我很认真的准备了PPT,PPT上有很多这本书的图片,也有我对茶最新的思考。

我先讲一讲这本书的立意:

其一,是茶人养成。养成和速成有很大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速成的时代,但我们倾向于慢一点,养成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其二,我们强调茶文化要进入当代语境。怎样使茶文化从古典进入当代,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很多人,要感谢《弘益茶道美学》的289位撰稿人。《弘益茶道美学》是一个微刊,我们强调原创性。创刊至今,有289位撰稿人给我们投过稿子,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北美、欧洲,撰稿人遍及全球。这本书是289位撰稿人在10余年坚持为茶而书写,289位撰稿人给云南一个小小编辑部的投稿,我们互相鼓励,彼此温暖。

我们微刊有2000多篇原创,这次选了26位卓越的茶作者的文章。这本书的撰稿人中,有今日中国的茶学泰斗、研究大家,他们为茶学学科的构建贡献了终身;也有来自牛津大学、纽约大学、北京大学等跨文明跨学科的顶尖学者,他们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视野;更有来自当代茶文化实践现场的茶空间主人、茶教师们,最有时代温度的思考;还有那些单纯的茶爱好者的初心表达。

这本书的开篇是张芳赐先生的文章,他专门为这本书写了《昆明十里香茶:拯救与选育60年回眸》,我编辑的时候特意选了一张照片,是张老师和他的儿子的合影,他儿子辞去公职,和张老师一起来复兴十里香茶。第二篇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学者大卫·帕金与国内茶文化学者的领军人物肖坤冰二人合璧写了一篇《高茶与低茶:中国与英国饮茶的联系与比较》。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文章,我在此不一一列举。

李乐骏茶人养成

我们一直贯彻多元的思想,弘益能坚持到今天,就是想构建出多元的茶人思想的乌托邦,我可以不认同,但我们尊重你的思想。弘益不是一个流派,不是只强调一种声音,理性的、善意的、美好的表达,都可以。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多元,一个茶人的社区,如果能保持多元,就是茶道当中是有价值的东西。

刘悦笛先生是中国著名美学家,和李泽厚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在序言中表扬弘益大学堂:“正在成为世界生活美学教育的最佳目的地”,他的评价很高,我觉得应该谦虚一点,在目的地之后加个之一。刘老师在序中提出了中国茶的两面:自然天成和人文化成,这一点我十分认同。

这本书是全面探讨茶、道、美、学四位一体的茶文化思想。

我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写了《何为茶道美学》,这是我第一次系统思考,完整地诠释茶道美学。四位一体中的第一位是茶,茶是茶叶文明的物质属性,是茶产业的载体。弘益大学堂有茶学院、花学院,香学院,茶学院的招生是最多的,因为茶是一个大产业,云茶已经过千亿,茶的物质属性是不能忽视的,不能把茶的物质一面直接阉割了,不能成为无茶之道。当下社会很多所谓茶道表演,最忽略的往往是茶,最突出是人,人的服装,人的道具,人的美照,这是不对的,起码是有缺陷的。

第二层是道。茶极其有幸和道站在一起,这要感谢陆羽,因为有陆羽的构建,茶才能和宇宙、和人生、和道相关。唐代的茶叶超越了沉重的肉身,有了道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茶、茶事活动,可以形成对自身的参照和反思。

第三是美。美学价值有多重要?刘悦笛先生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出过一个很厉害的人——李泽厚先生,李先生一生都在研究美学,他终身都在想把中国哲学带入世界,李泽厚期盼的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我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当代正在经历第三次美学浪潮。第一次美学浪潮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第二次浪潮是我出生的上世纪八十时代,以李泽厚先生出版《美的历程》为代表,80年代不是物质上最富裕的年代,但是人们谈论诗歌、那个时候的饭局,第一个发言的是诗人,今天诗人似乎变成了是一个骂人的词。

美是需要凝视才能产生的,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刷”,美学是刷不出来的,美学是需要凝视的。我们今天积累了改开40年的财富,大家对美有生产力的需求。第三次浪潮是以生活美学为核心,美在中国从来都不是空洞和理论,日用即为美。如果我们在西方,欣赏音乐要去音乐厅,欣赏美术要美术馆,西方的美学要建构这样的形式。而中国的美学不一样,焚香、插花、点茶、挂画,在日常生活中开启美学体验,我们的一个茶空间、茶寮就开启了审美的可能性。

我们号召以茶会美社会。茶会就是很好的形式,我们号召弘益的茶修办茶会,很多人觉得茶空间的位置不好,人流不行,我就告诉她你要坚持办茶会,不要说没人来,你可以先办100场试试。我们以前做国际茶会,我们现在是深入社区,我们不想做全国第一,而是要做社区的第一,在社区做大家了解茶文化的平台。

这本书从五个篇章:茶的往事、茶的旅行、茶的物质、茶的教育、茶的美学五个篇章来探讨茶道美学。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收藏品读,书中有287张精美图片,为了更好地呈现,我们选了很好的进口纸来印刷。这本书有247页,287张图,书中有一百余张图是全球第一次曝光印刷,这些图是我20来年的收藏。其中包括很多珍贵的茶书、茶照片等等。比如大家在说的立顿,我有一百多张立顿的照片,我认为中国茶产业应该记住这个人。他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一个苏格兰的小贩抓住了英国的国运,把茶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立顿至今还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

现在这个时期,大家都很困惑,三年来我也很困惑。我要与大家分享一句话:一流茶师,用志业超越苟且。茶师指的不仅仅是茶艺师,我和重林也是茶师。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马克思·韦伯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他在里面说不要讲职业,要讲志业,职业是工作,不是你一定想干的,职业是谋生的,而志业是你这辈子不做就会后悔的事。志业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calling,就是你要听见你内心的召唤,不要问别人你该干什么,你要问你内心的声音。职业只是一个job,很少有人去回应calling。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打败苟且就是听到内心的calling。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做学校和开饭馆很像,这两个行业都受疫情影响很大;其次就是都是手艺活,你做菜不好吃,再宣传也没用。老师也是手艺人,要看学生来学习能带走什么。学校最重要的是口碑,妈妈来学完,愿不愿意把女儿带来。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提出了两个词:Target和Purpose。

Target,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本意是靶子,指确切的阶段性的目标。

Purpose,是指有意志力的目的,做事的内在原由和意图。

威廉·戴蒙教授提出:我们在现代教育里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缺失,就是我们越来越忽视purpose,而越来越用具体的target去驱动我们的学习。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要统一,我特别讨厌一个词叫“干货”,我讲的是“湿货”。刚刚打捞出来的海鲜是湿的,要比干咸鱼要好吃好多倍。很多直播间充斥着短期的target,很少有人讲purpose。斯坦福的威廉·戴蒙觉得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小孩知道他内心的calling,在社会中能让我们闪闪发光的是那些与众不同是东西,不是干货,是湿货。这个直播间的名字是“看见茶文化”,茶文化要怎么看见,中国有一句话是“见识”,先看见,才能识。

还要分享一句话:饭碗、手艺和大教堂。

这张图是西班牙巴塞罗那高迪的圣家堂,1892年开始盖,盖了一百多年都没盖完。我为什么要分享这句话呢?我先讲一个故事:三个石匠在敲石头,有人问他们在干什,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敲石头;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成为方圆一百公里最好的石匠;第三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建造大教堂,他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认为建大教堂是他参与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要让中国的茶文化闪亮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为中国茶受益,还要几代人。茶文化的引领发挥得不够,今天茶文化要解决茶的想象力问题。为茶文化赋予更多的引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要么死心,要么死心塌地。既不死心,又不死心塌地,你就在中间危险地带。这本书就是写给内心有calling的人看,找到自己的召唤,你不一定召唤出茶,可以召唤出其他的东西,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是我和重林合著的《茶叶江山》,腰封上写了:“2014年茶界第一书,未上市抢购25000册。”感谢当年支持这本书的朋友。这本书的封底,许倬云先生给我们的赞语是:“陆羽知己”,我都想把这几个字改成我的签名。许先生这几年对我们的鼓励很多,许先生的“教育十日谈”在弘益大学堂做了一个小专场,前面的几个专场都是在大名鼎鼎的学校,弘益大学堂的专场许先生很认真地和我们聊了很多问题,许先生是我们陌生而重要的灯塔,在遥远的地方给了茶行业很多鼓励。许先生给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多内心安抚,他在B站有频道,前段时间,他还和项飙对谈。《茶叶江山》一书的责编冯俊文先生现在在美国做访问学者,许先生的新书《往里走,安顿自己》就是许先生口述,冯俊文执笔的,我们面对外部的很多困难,还可以向内走看到自己、安顿自己,这是许先生带给我们的鼓励。

对我这几年对我帮助很大的另一位先生是梁漱溟先生。这本书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年轻的时候面对这个书名,我觉得这是个问题么?“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临终之问,这本书谈的很多问题对年轻人帮助很大,值得细读,我还推荐大家去看梁先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是一个天才,他学历不高,但蔡元培看过他写的文章,立马请他去教哲学。梁漱溟先生认为有三种人生观:

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肯定欲望。

厌离的人生观:否定人生,否定欲望。

郑重的人生观:肯定人生,节制欲望。

小孩玩游戏是最郑重的,认认真真地玩。《论语》通篇没有一个“苦”字。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后,“乐”字和庄重而平和的人生态度在书中随处可见。“乐”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8次,将极少出现的yào搁置,权且以读音yuè和lè分别论述。

立顿的办公室上挂了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工作更快乐”,他在逐求的人生观中也能得到乐。

李乐骏茶人养成

善意美好的茶道思想之核心,正在于人性中蕴藏着巨大的“乐”的精神。人最起码是可以乐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没收。茶不是必需品,茶是基于人类对它的爱,赋予它意义,茶被我们消耗,是基于我们的热爱。法语里的艺术爱好者(amateur)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的爱(amare)。但是在英语里成了贬义的“业余”。美国艺术品交易协会主席芬德利在书里说:在艺术里,专业和业余并不对立,大家都可以说是爱好者,也就是从特定活动里获得愉悦并不追求额外利润的人,大画家是爱好者,大收藏家、大鉴赏家也是爱好者。没有这单纯的、深沉的、感知上的爱好,只有专业,只有生意的话,那人又何必搞艺术呢?

最后一张图是我最后新加的,我分享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一句话:苹果为什么是圆的呢?而生姜为什么长得奇形怪状?

苹果规律的长成圆形,它规律的汲取养分,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规律的生长,吸取阳光雨露。而姜是长在地下,是去中心化的,世界上不会有两块一模一样的姜,也无法预知姜的生长方面。我希望我们像生姜一样的生活,哪怕在地下,肆意而有效的吸取养分,而姜的作用是温暖人。

最后一张是嬉皮士时期最流行的茶几,是装茶的箱子,茶这个行业在今天带给我们很多信心,在我们没有到来之前,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就从茶中得到了快乐,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会有很多人从茶里得到快乐。很多事情是短暂的,但茶的“乐”是永恒的。

李乐骏茶人养成

互动

周重林:谢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两个多小时还有那么多人在线,很不容易。

问:孩子们选专业,很少愿意学茶,怎么破?

李乐骏:到了选专业的年纪,孩子应该已经成年了。许倬云前段时间在开学第一课中讲到,他认为要找到孩子的天赋,需要教育,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最重要的是给他选择,而不是帮他选择。不能因为我们是茶叶的爱好者,我们的下一代就要学茶。日本的匠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但是你要相信内心的calling,当他受到内心的召唤,再选也不迟,要让他做“乐之”者。

问:如何影响年轻人喝茶?

李乐骏:这个问题很好,但我觉得是无效的。我觉得我们经常说想让年轻人干这干那,其实很难。世界正在巨变,对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十几岁就喜欢喝茶,用紫砂壶泡茶的很少。但是人到一定年纪,就一定需要一个保温杯、紫砂壶,你就有几个朋友和你一起喝茶,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生活方式。

问:如何在学茶中一步一步成长?

李乐骏:如果你不是茶专业的学生,你可以自主的学习茶。茶的教育和学习是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如果不是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在学校学茶专业也会很普通,你应该跟随你的兴趣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牢知识框架,免于走弯路和被忽悠。这个行业最可怕的就在于可以让你走10年弯路。我的建议是先学知识,后学文化,不然很容易变为无茶之茶。学知识,积累兴趣,一步一步,最好是最终能形成自己的茶叶品鉴和审美。

本文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文中插图由李乐骏提供。

往期读书会回顾

于良子:这本书提纲挈领地讲了茶文化是什么?

李家华:一年一味,普洱茶灵魂越陈越香的解读

郝连奇:解读《中国茶叶产品标准》

图文来源:祥源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李乐骏:茶人如何养成?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