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从历史中走来,关于其概念、观念、片字只语都值得我们重新去予以关注和解读。本期我们关注檀萃对普洱茶的记载。
有人站出来说,熟茶技术就是人工加速的后发酵嘛。既然都要人工快速发酵了,不一次发酵到位,还要期待仓储去转化,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
进入暑季,总有那么几天会偏爱白茶的淡雅。择了冰块冷泡,或是放凉了品她的优柔,配上颊侧的夏风,执一扇,贪贪凉。
我们一行受邀前往东莞参观岁月知味总部,与郑少烘董事长进行了深入交流。此行,我提出的茶叶进化论理论与郑董的存茶实践经验形成了有效的衔接。
林语堂先生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喝茶确实会让人愉悦,但茶有不同,从愉悦感角度来说,什么样的茶会更让人高兴呢?
比如说:陈香和堆味有这么区别?和仓味、霉味有什么区别?和药香、枣香、樟香、木香有什么区别?“陈香”不像“蜂蜜香”“玫瑰香”这样具体的香,它更像是对一款普洱茶存放得当的正面
虽然是一次闲聊,但他们说到的一些话值得每个制茶人、喝茶人去细品和反思,于是就将他们的对话整理放在这里,供大家阅读。如果有触发到你了,也欢迎在评论区“激情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喝老茶?好喝。好喝之外呢?作为从业者,我们身处其中,老茶的价值就更大、更多了。比如,对于完整看待原料变化和工艺发展,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样本和框架才能够认识和研究
什么是好茶?我们来看看民国大生活家林语堂怎么说:“好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既能觉出。”
如果不懂糖苷带来的体验,你就喝不懂真正的古树熟茶。古树茶的美妙都来自于这个小东西――糖苷。它随着茶汤进入我们的口腔后,慢慢发生反应。
如果不懂糖苷带来的体验,你就喝不懂真正的古树熟茶。古树茶的美妙都来自于这个小东西――糖苷。它随着茶汤进入我们的口腔后,慢慢发生反应。
今天这些大厂,原料好像用的都是新制茶园,也就是所谓的台地茶。有人就提出疑问:这些大厂以前做的不也是这些东西吗?为什么人家存下来就好?
大家有没有发现,七八十年代的国营厂老熟茶喝起来很有劲,而2000年左右的略显粗糙。为什么呢?前两天有茶友问我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假设:是不是那个时期的发酵度不一样?
如果你注意过七八十年代勐海茶厂的熟茶叶底,就会发现当时熟茶的叶底偏绿、颜色花杂,呈现“三色底”;口感方面,与九十年代后期的大厂熟茶对比,早期茶的汤质明显细腻,而且更有劲、
李扬老师,如何从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来从何判断冰岛茶区的茶?老的冰岛茶(老生茶)怎么鉴定?
这个是最近的一个梗。“06年的冰岛茶基本都是假货”,这句话没错。可是,哪怕你说2018年的冰岛茶基本都是假货又有什么错呢?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一款茶,能不能单单通过喝判断出树龄和海拔呢?从植物生长的角度来看,树龄和海拔都会影响茶叶品质,所以理论上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喝出来的。
普洱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吗?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品牌林立的市场,不知如何挑选心仪的茶品;对于做茶人来说,涉及茶园选料,产品推广,懂茶更是一件必备技能。
最近我发过一条短视频。《如果你有100万?是买茶还是买房?》,因为这个视频颇有争议。在此我想做点补充。
今天是一个专题,关于茶树品种板块的书籍推荐。这个板块,最重要的并不是应该读什么书,而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础理论概念给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