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途中,搜索信息发现,叶县尚有个文庙,这次无意中错过了。眼前的遗憾留下再来的念想,更叫人盼望的是茗香苑茶馆香醇的岩茶,等待着我们回去继续品鉴。
时值荷月下浣,约同司末一起前往新密。早上在梵音店里碰面,她焖了一壶老六堡茶给司末灌了一杯。我自己习惯性的泡了一杯老生普带上。
作为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府衙,南阳府衙成了了解帝制时期官署文化的一扇窗。整体建筑风格追求庄重肃穆,严格遵循规制,以追求实用功能为主。
转眼之间,天色将晚。田丹打过电话来,我们告别两位老人家,离开内乡县衙,驱车回转南阳。伴随着夕阳的余晖,生命中的一天,又成了过去式。
依照讲解员介绍:“这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山陕会馆。”大殿内壁东西两厢,还各有一个字“龙”“虎”,说是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拿玻璃罩着。穿过西侧门,墙上镶了一块碑。随口问讲解
马老师在讲课时会不经意地强调“我是洛阳人,所以……”,说到家乡,马老师的脸上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洛阳人,1400年前西天取得真经的大唐玄奘法师。
数日前,收到存璐姑娘发来的邀请函,请我参加她父亲存一榕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个热爱旅行,喜欢普洱,又知汤药的姑娘,如此有孝心,于是开心的应承下来。
存一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州作协副主席,在《民族文学》《中华散文》《文艺报》《边疆文学》《安徽文学》《星火·中短篇小说》《四川文学》《延河》《漓江》
《大倚邦传奇——从倚邦到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甫一问世,便以新书发布会、微信公号专文推荐和新书出版答谢会等迅捷、灵活而有效的形式,直接面向读者和社会各界展开强势
6月7日,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座谈会在景洪市召开。州政协副主席白玲出席会议并讲话,州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全体人员及文史资料研究员参加会议。
一部六大茶山的历史,半部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历史舞台上,历代倚邦土司、易武土司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两大家族的荣辱悲欢,一种茶的兴衰起伏,命运将其紧密相连,共同书写出不朽的传
有清一代,六大茶山地方社会,土官、客商、夷民等五方杂处,衣食仰给茶山。各色人等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演绎出普洱茶命运交响曲。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五日,《大倚邦传奇》新书出版答谢会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如期举行。
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
庚子年春天的茶山,比起往年寥落的多。外来客商少了,自然而然会影响春茶销售。另一方面,更让人心忧的是连年干旱,比起去年更为酷烈,春茶减产已是定局。
在“走夷方,上茶山”的历史潮流中,活跃着士绅阶层成员的身影,他们属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精英,解读铭刻在碑刻文物上的文字记载,透过他们的视角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易武土司地,它的行政辖区与现在勐腊县易武镇基本一致,包含早期被称作漫撒茶山,后期被称作易武茶山的全部地域。
历经三年的艰苦磨砺,《大倚邦传奇》终于面世了。行知茶文化丛书第六册《大倚邦传奇》,副书名为《从倚邦到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
古茶树几乎都位于陡坡上,自然生长的茶树千姿百态,有些望天生长成了高杆茶树,有些茶蓬如伞状开展。采茶工搬着梯子在茶园里来回穿梭,攀上爬下的逐棵采摘鲜叶。
高山上的土地肥沃的坝子,那是养育人们的世外桃源。香烟缭绕的山间小庙,那是过往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看天上的云聚云散,看眼前的人来人往。人文的记忆,自然的滋味,藉由这一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