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马哲峰  日期:06-07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庚子年春天的茶山,比起往年寥落的多。外来客商少了,自然而然会影响春茶销售。另一方面,更让人心忧的是连年干旱,比起去年更为酷烈,春茶减产已是定局。

问及一位相熟多年的茶农:“今年茶发的怎么样?”他伸出一个手指。又问:“一百公斤干茶?”他无奈地回答:“只有一棵大树发了,采了五公斤鲜叶,就炒了一锅。”大家彼此知根知底,禁得起玩笑:“这下不笑了吗?”他咧咧嘴说:“笑着流下了眼泪。”他这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每家茶园分布不一。山坡上茶园水土不易保持,靠近沟箐的茶园水土涵养会好一些。树大根深的茶树,新梢萌发情况要好过近年新栽的小树。看着烈日下蔫儿吧唧的茶树,让人不免悯惜靠天吃饭的茶农生活不易,也难免感慨自然法则下人类的渺小。

傍晚时分,来到倚邦老街,老友徐辉棋家门敞开,院里空无一人。同往年一样,我蹲在他自发保管多年的三块清代碑刻前,再次陷入了深思。有时会觉得特别奇妙,就像碑刻中的记载,如同历史照进现实。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石碑原藏于茶农徐辉棋家中,现藏于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

眼前的碑刻,在多部书籍文献上都有记载,只是称呼都不尽相同。近年来,无数次逐字逐句的辨识碑文,反复通读。碑文抬头为“永远遵守”,核心内容在于“按茶抽收以保贡典而全民命事”。为了行文方便起见,我们尝试将其概括命名为《保全碑》。这纯属个人见解,无碍他人命名。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道光《保全碑》拓片

本文讲述的碑刻,落款时间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内容来自于时任普洱府属思茅厅同知吴开阳所下行政命令。由时任倚邦土司曹瞻云遵刻勒石,立于倚邦土司衙门,晓谕地方官民共同遵照执行。碑刻中的文字内容如下:

准升普洱府分防思茅抚彝府加五级记录十次吴

赏示永远遵行按茶抽收以保贡典而全民命事

本年三月初九日,据倚邦禀称:窃查,厅属倚邦采办茶民,屡遭回禄,前经具禀在案。继因瘟疫甚行,采丁三殁其二。是以二十五、六两年,土弁应征贡茶、钱粮无力早完,虽蒙前府宽办缓征,而土弁误公之罪难免。午夜深思,以前如此难办,后何完纳?至正月内传集通山目民会议,别无筹画,概言,唯有按茶抽收银两,添办贡茶。钱粮按茶抽收,其银原出目民等有茶园之人,于客商原无关涉,客商买茶,各将所抽之银,扣在买价之内。土弁与通山目民会议如此办理等情,禀请出示前来。查该弁妥议办理,且仿照易武抽收之式,如果商民两便,准即永远遵行。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土弁目民人等遵照,自示之后,尔等办理抽收银数,比照易武纳倚邦四分之一,每担抽银三钱,则倚邦纳易武一分之四,每担准应抽一两以资办茶公用,在山收银,在思收飞,该土弁按照每担抽银公费,勿得外加苛索等弊,倘有售卖人等并无刻苦,致借词估抗,准其禀解赴辕究治。如该弁格外苛抽,亦准禀呈查办,各宜凛遵勿违。特示。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遵刻泐石

通过通览碑文可知:这实际上是关于茶山税收方式改革的政府公文。事情的起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倚邦屡次遭受火灾;其二是瘟疫流行导致人丁损失。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应征的贡茶、钱粮无法完成。倚邦地方土司官曹瞻云上禀主管思茅厅同知吴开阳,陈述事情原委。思茅厅同知吴开阳在正月召开倚邦通山头目会议商讨应对策略,结论是改变以往按丁(人口)、亩数(田)征收银两、粮食的方式。因地制宜,在衣食仰给茶山的倚邦,从茶叶交易环节按担查收税赋。实际上是仿照早有先例的易武进行税费改革。区别在于税收的轻重,易武每担茶纳税银三分,而倚邦每担茶纳税银一两,几乎是易武的四倍。在茶山纳税交银,到思茅交税费凭证,然后转运销售各方。谕告倚邦治下官民照此执行,违者将追究责任。

表面上看起来事情并不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事情的起因可以说是天灾人祸的倒逼:瘟疫的流行与屡次发生的火灾。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治下,火灾、地震、水灾、冰雹、雪灾、岁欠、大饥等连年不绝,从侧面上印证了事情的原委有相当的可信程度。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地面上,各种内外矛盾导致的征战不息,导致百姓死亡、外逃等事件频发。道光二十七八年间,来自景洪的团练等地方武装,还曾经将牛滚塘茶山一带劫掠一空。

我们进一步寻找线索,希望通过更为有力的证据加以证实。在《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的彩页中有了发现,图片说明标注为“道光年间倚邦彭绍祖等头目预卖茶叶的立约”,遗憾的是图片清晰度很一般。于是联络李光品先生追寻预卖茶约原件的下落,得知存放在勐腊县博物馆。碰巧李先生人在勐腊,为此还专门去了一趟勐腊博物馆。据李先生事后回复:没有了。这真是让人感到万分遗憾,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只是一份薄薄的纸张,或许伴随年深日久已经化为齑粉犹未可知。于是只好想方设法利用现有的资料,通过放大镜反复辨识,所幸文字被识别了出来。兹将文字内容罗列如下:

立预卖二十七年公费茶,印官曹佐尧统通山头目叶长兴、叶光辉、丰万年、权绍宗、王宝柱、彭绍祖、朱嘉祥、冯招得、朱盈、王云等。今因公务急迫,立约卖与抚孤老太太名下公费茶三十八担一支,实受茶价九五银叁佰捌拾伍两整。俟二十七年,准以是甲公费银抵款,本息一切如数归款,不致欠少分毫。恐口无凭,立此卖约为据。

凭  何允师爷

许明师爷

代字高国表

立卖茶印官曹佐尧统通山头目彭绍祖、王宝柱、叶长兴、叶光辉、丰万年、权绍宗、朱嘉祥、冯招得、朱盈、王云仝押。

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道光《卖茶预约》

从卖茶预约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作为倚邦通山头目,也必须要预卖茶叶,才能补上公务所需。预卖茶叶所收款项,需要第二年连本带息归还。实际上,卖茶预约中还有八个大字:“抽回涂销,以作废币”。但是在预卖茶约上,并无涂抹的痕迹,而且一直留存了下来。这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些通山头目并没有如约按期归还本息。将这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卖茶预约与道光二十八年(1848)保全碑刻两相对照,印证出土弁贡茶、钱粮无力早完。土弁头目尚且如此?百姓又该是何等艰难的处境呢?

看起来倚邦土司治下税赋改革势在必行,但与前车之鉴的易武相较,似乎对倚邦更为不利。问题就出在抽收税赋的数额上,都是按担抽收,易武每担需要纳银三钱,倚邦则需要纳银一两。同属思茅厅管辖的易武土司地、倚邦土司地,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而且比例是一比四。或许有一种答案可以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在道光年间,易武土司管辖漫撒(易武)茶山,而倚邦土司管辖攸乐、莽枝、革登、倚邦与蛮砖五座茶山。按理说,倚邦土司管辖五座茶山,茶叶交易量自然更大。如果制定出同样的税率,同样按担抽收,反而更加有利。实际上的结果却并非如此。

道光《普洱府志》实际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倚邦土司管辖攸乐、莽枝、革登、倚邦与蛮砖五座茶山。易武土司管辖漫撒茶山。倚邦每年定例承办贡茶,易武协同倚邦承办贡茶。倚邦土司与易武土司每年应交钱粮的数额基本为三到四倍。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道光《普洱府志》“人物·土司卷“”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道光《普洱府志》“土司卷·倚邦土把总”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道光《普洱府志》“土司卷·易武土把总”

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藏碑刻涉及倚邦土司抬头为:“世袭管理倚邦一代地方总理茶政兼管钱粮事务”,侧重点在于茶,其次是应征钱粮。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藏碑刻涉及易武土司抬头为:“世袭管理易武一代地方钱粮茶务”,钱粮在前,茶务在后。

两相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倚邦土司、易武土司的分工各有侧重。但请注意,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下,倚邦土司、易武土司属于平级的行政辖区,二者之间互不隶属。

由道光《保全碑》所记:每担茶税收,倚邦与易武之差为四倍。将其与道光《普洱府志》记载相互印证不难得出结论:倚邦每年定例承办贡茶数量应为易武的三至四倍。现在人觉得贡茶是无上荣光,对于时人来讲,却是压在身上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据易武高发倡先生收藏的象明倚邦《恒盛号茶庄手记帐》的记载:嘉庆初年,倚邦已有庆昌茶号、瑞祥茶号、盛丰茶号等,嘉庆四年(1799)开设恒盛茶号,嘉庆五年(1800)顺昌号、杨兆兴茶号开张,道光三年(1823)陈利贞茶号开业,道光三年嶍崆熊盛弘、秦佩信两号迁倚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盛瘟疫。与倚邦陈利贞、架布陈慕荣同行各归故里。

此后,一直到咸丰七年(1857)之前没有记载。这些记载与保全碑、预卖茶约的内容,大致相互铆合。也从侧面印证出这段历史真实存在过。

保全碑中,保贡典、添办贡茶,同样属于重中之重。从雍正年间开始,围绕置办贡茶,云贵总督、云南巡抚、布政使等众多官员屡次发文晓谕云南省文武衙门各级官吏,不许入山扰累、压买官茶。贡茶系动用布政司铜息一千两发思茅厅领去置办。实际上看来,藉添办贡茶之际,顺路搭车置备官茶等弊端愈演愈烈。作为思茅厅治下贡茶采办官的倚邦土司负担相当沉重,而这些负担复又成为茶山夷民百姓苦难的根源之一。诚如所言:普洱产茶,颇为民害。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马哲峰著《普洱六山记》

道光二十八年(1848),普洱府属思茅厅治下的倚邦土司地,屡经火灾,瘟疫肆虐。加之税费负担加重,茶号关门歇业,回归家乡。这该是一种怎样让人无望的生存环境?十数年之后,众多茶号复又在倚邦开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人与茶的故事。

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普洱六山记》荣获2020年茶媒推荐十大茶书

将游离的思绪从历史中抽回现实时空,2020年春天的茶山,注定是让亲历过的人难以忘怀的记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灵无数次遭受涂炭,又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重读这段历史,是让人懂得珍惜,磨难本就是生命中的组成部分。行走在茶山上的人们,终究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那是属于这个时代人与茶的故事。

原文刊载于行知茶文化丛书第三册,马哲峰著《普洱六山记》。

作者简介:马哲峰,著名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倚邦《保全碑》背后的故事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