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寻源仙山岩,政和问白茶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寻源仙山岩,政和问白茶

作者:马哲峰  日期:04-30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政和白茶

年年春往东南来,心之所念的政和白茶,出自铁山村,源于仙山岩,承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气,年复一年,守候爱茶人的到来。

政和县名迄今已经延用千年,拜由北宋时期那位爱茶至深的徽宗皇帝所赐。政通人和,这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发自内心的期盼。而今,守护着这一方山水,藉茶而生,过上了安稳日子的人们,终于得享好生活。

千年以降,张择端如椽巨笔下《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大宋东京梦华宛如过眼云烟。徽宗皇帝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中称道的“白茶”工艺,今人只约略知晓分属于绿茶范畴,而今已经无迹可寻。而今的白茶工艺,大道至简。变的是工艺,不变的是审美标准,伏脉千年,传承至今。

从华夏腹地的中原,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千年以后的人们,为了追寻那梦中的白茶香味,一次次踏上寻茶的行程,前往闽东北的千年茶乡政和,寻源问道政和白茶。

五年前的春天,首度到访政和县寻茶的情景,至今犹在眼前。那是在2013年的4月中旬,从武夷山市乘车转赴政和县。当我们站在政和县城的街头,依稀觉得时光似乎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座位于山区的小城,两山夹峙,一水穿城而过。放眼望去,显得有几分寂寥,有几分落寞。入夜,夜宿溪畔的旅舍,宿外山涯水畔的民居灯火点点,水声潺潺,梦里不知身是客,犹觉茶香伴人眠。

次日的上午,几经向行人打听铁山乡的去路,登上了乡村巴士,出城行不数里地,售票员告知我们说:“到了。”下车以后,正好在通往铁山乡的桥头,一个硕大无朋的巨幅广告招牌,上书“政和工夫红茶发源地铁山乡”一行大字。可见终端市场红茶的降温尚未传递到源头的产地,而渐趋于热络的白茶势头,似乎尚且不为此地的人们所知。

一路沿着铁山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上向前走,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铁山乡铁山村部的所在地。时近中午,村部并无人值守,幸好办公室的门上贴了一纸通告,按照上面所留值班人员的电话打了过去。没过多久,匆匆赶来了一位精壮的中年汉子,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下意识的抬头望了望火辣的的太阳,还是决定陪同我们前去山上寻找政和大白的母树。

相传政和大白茶树的栽培历史已逾100余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城东十余里的铁山乡茶农魏春生,发现倒塌的院墙压住了一株茶树的枝条,却衍生繁殖出数株新的茶树苗,无性繁殖的政和大白茶树品种诞生了。

聊聊数语的记述,只约略知道诞生于铁山乡铁山村的山上,带领我们前去寻找政和大白茶母树的铁山村干部,头顶炎炎烈日,带领我们沿着步道一路挥汗如雨向上攀爬。石板道在竹林幽篁里蜿蜒曲折,两旁不时显现出葱绿的茶园,然而却遍寻不见政和大白茶树。

待到登临山顶,茂林修竹掩映下,一座土墙瓦舍的庙宇映入眼帘。庙门虚掩,四下找寻,却难觅寺院里僧人的踪迹。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狮山朝见千家祥,仙岗保佑万户祥。门楣上三个大字:仙岩寺。寺院的周边,却有三五成行的政和大白茶树,微微令人感到些许欣慰。边寻不见政和大白茶的母树,还是不由的让人生出几分惆怅。从山顶向下俯瞰,溪水流淌,沿着山路返回,望着带路村干部的背影,山风徐来,竹林摇曳沙沙作响,亦如我们的心情,几分不舍,几分怅惘。

日后寻茶岭腰乡锦屏村,却意外的在道路边上见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政和大白品种的老茶树。仔细观察,属于典型的小乔木型,树幅高过成年人,分枝少,叶色浓绿或黄绿色。带路的锦屏村主任叶士荣笃定的告诉我们说:“这就是我们政和县地界上最大的一棵政和大白茶树了。”

时过境迁,今年春天再访政和白茶,与隆合茶业的杨丰先生说起此事,杨丰先生叹了一口气:“这不还不是缺乏保护意识吗?”政和县瑞茗茶业公司的余步贵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政和大白发芽太迟,别的茶都上市了,它还在树上。”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依茶为生的茶农,毕竟他们要仰仗茶叶作为衣食的来源,出于现实需求的考虑,大都选择栽种福安大白茶。以我们历年实地考察所见,政和白茶的主产地东平、铁山与澄源,如今在政和的地界上,福安大白的比的占到了七成以上。余步贵先生的评述中肯:“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当家茶树品种。”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时近清明,经由云根茶业公司叶雄英的悉心安排,年轻的小伙子高礼寿陪同我们一起,驱车前往澄源乡云根茶业基地考察。导航显示的路程只有60余公里,时间却要近3个小时,不由让人觉得意外:“这段路有这么难走吗?”同行的小高笑着说:“是要这么长时间的呀!”一路沿着省道,曲折蜿蜒直奔澄源,车出县城没有多久,车窗外、路边上茶园里的一块牌子一闪而过,车速不快,所以一眼就瞥见了牌子上的一行字:“政和大白茶树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原本有意想让车子停下来,让大家近前观看一番,可是在心念电闪之间,发现道路狭窄逼仄,冒然在此停车显然不安全,只好作罢。沿途海拔不断上升,车子老牛喘气般满载一行人向上攀爬。好在一路上风景如画,甚是赏心悦目,倒也并不觉得路途漫长。

一路奔波,终于扺达了云根茶业位于澄源乡的石仔岭茶园基地,这原本是澄源乡茶场,后来被云根茶业承包下来,历经多年的苦心经营,茶园据介绍有5000亩之多。有趣的是在茶园基地的入口处竖立着一幅巨大的招牌,上面标明:“华东地区最大的连片台地茶园基地。”将车辆停靠在茶园边上,步行深入茶园基地里去探看。这里是政和县海拔最高的茶区,任是正午时分,迎面吹来的山风,依然带着习习的凉意。山下茶园里头拔春茶的开釆行将接近尾声,而这高山上的茶园近几日才刚刚开釆。正在茶园里忙碌釆茶的一位年轻的妈妈,询问得知一天下来只能釆下2斤多幼嫩的茶芽,卖给茶厂,一天能有一百多元的酬劳。

茶园边上的茶亭里,两根柱子之间有一个吊床,一个数月大的婴儿裹着被子正在酣然沉睡,红扑扑的小脸惹人怜爱,正在釆茶的就是孩子的妈妈。我们轻声细语的与年轻的妈妈聊天,深恐惊醒了甜美梦乡中的孩子。孩子香甜的梦里,可知茶香多少?

回到澄源乡街上的云根茶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益灿先生已经等候多时。门口处有人值守,不断有人将釆摘回来的茶青鲜叶交售至此,评级、称重、记帐,一切都有条不紊。院落中,正在日光萎凋。每个晾青架上,都有个标牌,注明茶青的品种、釆摘的日期。高山上的小气候说变就变,说话间天空中飘来一片乌云,随之雨滴就落了下来。工人们急急忙忙的把晾青架拖回室内,同来的我们也加入了帮忙的队伍,人多力量大,要不太多时间,带着轱辘的晾青架全都被拖回了室内。

传统的白茶加工技艺,于天气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连续五年来赴政和访白茶,今年前段时间是难得一遇的连续晴好天气,这意味着将是白茶整体品质最好的一年。饶是如此,亦不可掉以轻心。说话之间,乌云散去,太阳复又露出灿烂的金光。于是询问许益灿先生:“可曾想过全部釆用加温萎凋吗?”许先生回答说:“我们也在对比,究竟哪一种萎凋方式,加工出来的白茶整体品质更好。”

山中无历日,浮生半日闲,闲饮一盏茶,尘梦扺经年。不觉之间,已经是下午了,想想回程还有漫长的路途,于是辞别许益灿先生,起身告退,回眸间发现70后的许益灿先生两鬓间早生些许华发,做茶不易,非亲历者,不足以感受到其所耗费的心力与体力。

回程的路上,陪同前来的高礼寿接过了方向盘开车下山,这位年轻人精干又稳重,山路无数弯,车辆在他的操控下,平稳又快捷的向山下驶去,不觉间坐在车上的人都酣然入梦。待到从梦中醒来,已经是抵近城区了。

连年到访政和,每每总会四下走走。五年之前到访政和,听闻当地人介绍说:政和白茶的主产地在东平镇。于是搭乘城乡巴士直奔东平镇,到达目的地之后下车,四下探看的结果让人心生沮丧。直到过了数年之后,与隆合茶业的杨丰先生谈起此事,杨先生叹了口气:“要不是你去过东平,我都不愿意跟人家说,县上开会的时候,我也提了很多次,让政府出面要求大家规范起来,最起码不要落地哂茶。”

隆合茶业就位于铁山乡的省道边上,岔上一条小路爬上坡,一座青瓦白墙的院落映入眼帘。整座庭院的设计,完全是园林式的风貌,进入院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时值茶季,院落中往来的人流熙熙攘攘,每每听人赞叹:“太美了!”接下来就是纷纷用手机、相机拍照,以至于几至成了游人纷至沓来的景点。

每每来到隆合,总是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丰先生忙碌个不停。打过招呼之后,就四处走动观看。杨丰先生素以执着于政和白茶的传统制作技艺闻名,院落的设计兼具了美观与手工茶制作的双重目的。晴好天气,就利用日光自然萎凋。阳光酷烈的时候,晾青架就被拖到了廊桥式的走廊里。自然萎凋对于天气条件的依赖,有着近乎于苛刻的标准。温度太高了不行,温度太低了也不行。湿度太大了不行,湿度太低了还不行。“看天做茶,看茶做茶”,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背后是做茶师傅经验的积累,以及技艺的千锤百炼。唯有天、地、人三者因素俱佳,才能做出好茶,这实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连年到访隆合,今年难得遇上杨丰先生不似往年那般迎来送往异常忙碌,而是难得有一点清闲。于是抓住机会,同来的茶友们纷纷请杨丰先生在其亲著的《政和白茶》一书上签名,并一一合影留念。于政和白茶文化的推广而言,杨丰先生居功甚伟,令人感佩。

多年来寻访白茶的过程中,行走福鼎、政和、松溪与建阳四大白茶主产区,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觉察到一种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茶制作技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传承脉络与载体。从白茶诞生至建国初期,作为一种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传统的手工技艺,以私营性质的茶商为载体,家族内部的血脉传承为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伴随着公私合营,白茶加工厂进入国营茶厂、集体茶厂的计划经济时期,白茶制作技艺伴随着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缓慢迈进,也进入了初步的工业生产过程,技艺的传承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得以延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白茶从传统的外销转向内销,从以大宗商品交易转向名优茶贸易。源于私商时代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源于国营厂时期的现代机械化制作技艺,并行不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竞合的关系。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迈进的历程中。出于对传统农耕社会田野牧歌式慢调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人们将这份情感寄托在了喜爱的白茶里。由此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白茶领域尽情渲染传统的手工茶制作技艺,而对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工的白茶,却极少着以笔墨。

连续四年访茶政和,年年都前去政和瑞茗茶业参观、拜访余步贵先生。瑞茗茶业的前身是计划经济时期国营稻香茶坊初制厂,至今留存有国营厂时期具有时代风格的老厂房。犹记得四年前初到端茗,仍然有两栋老厂房,经历了岁月的风雨侵蚀,显出老旧的底色。听闻余步贵先生讲说要将其拆掉重建,内心觉得特别的惋惜。作为一种工业文明初始阶段的成果,倘若能修旧如旧,完整的保留下来,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工业文明的遗存,开发工业旅游。最好的办法,是僻地另行建设新的厂房,而将这老厂完整保存。说来容易做时难,这不仅需要有面向长远的远见卓识,更需要来自政府层面与企业层面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方有可行性。而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地山城,土地、资金、政策都不容易跟的上。眼前的老厂区里,新的厂房已经拔地而起,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四年前瑞茗茶业的厂区里,仍然存留有两栋青砖灰瓦的老厂房,后面一栋是机械化生产车间,前面一栋是人工萎凋车间。余步贵先生带领我们进入人工萎凋车间参观,木制的门窗、楼梯、地板,推门而入、拾级而上,脚下的木地板嘎吱嘎吱作响。倘若将这栋车间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拆了重建,远比新建一栋厂房要更为枆费资金。所幸余步贵先生打算将这栋车间保留下来,让人深感其肩负重任与不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打十五六岁进入国营稻香厂,历经数十年的锤炼,造就了余步贵先生精湛的技艺,无论是传统的手工白茶制作技艺,亦或是现代的机械化制作白茶工艺,余步贵先生都足堪誉为白茶领域的大茗匠。余步贵先生对传统白茶制作技艺的评价:“坐北向南的萎凋车间,遇到好的天气,利用自然条件控温、控湿,可以加工出上好的白茶。”而对于现代工艺加工白茶的认识:“这个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批量生产出品质稳定的白茶,尽可能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两相对比后评述:“面向未来,安全第一,品质稳定的白茶,终将赢得市场。”

五年前的秋天,第二次入政和寻访白茶。冒着大雨,慕名前往政和白牡丹茶厂。接待我们的是茶厂的创始人黄仕攀先生,黄先生直接将我们一行四人带到了茶厂的审评室,然后问我们:“想要什么茶?”“白亳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与老白茶,都想看看。”听了我的回答之后,黄先生直接取来样品,准备进行审评操作。在向老式审评杯中注水的时候,有的注水七分满、有的注水三分满,每一杯都不尽相同。并且将带有气孔的杯盖朝前,这样就很难出汤。眼见此情此景,天福茶学院毕业的马博峰趋步上前,接过黄先生手中的烧水壶说:“黄总,您休息一下,还是我们自己来吧!”一边说一边将每一个审评杯注满沸水,并细心的把出气孔转向审评杯柄的方向,计时器的时间一到,逐一按顺序出汤。看到手脚麻利的马博峰的一番熟练操作,从我们进屋后一直紧绷着脸,没有个笑模样的黄先生,脸庞上刹那之间绽放出牡丹花般灿烂的微笑,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我心下暗自松了口气,我们这总算是通过黄先生的考核了。

时过境迁,四年之后的2017年春天,访茶政和,再度到访政和白牡丹公司。这一次黄仕攀先生与他的儿子黄礼灼都在,看到我们一行,笑意盈盈的黄先生带我们去仓库参观,不同年份、各种各样的白茶,让人叹为观止。黄先生笑嘻嘻的对举着相机的我说:“你这都没有经过我允许,都拍了我的商业机密呀!”语气里全无责怪之意。

回到待客的茶室,与黄仕攀、黄礼灼先生父子对坐饮茶。看着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黄礼灼,黄先生笑曰:“有问题,都问他就行了。有了接班人,黄先生自然是心情舒展了。福安大白、政和大白与梅占等各色茶树品种制出的政和白茶,逐一品饮。尚好的政和白茶,干茶色泽呈现翠绿、灰绿与墨绿色,白毫显露;香气纯正,毫香、花香馥郁芬芳;滋味醇正、微甜、鲜爽;叶底芽叶完整、平伏舒展。

啜饮一口政和白茶,抬头向窗外望去,难得的好天气,才有这源自深山,釆自春天的茶叶,藉由茶人的双手,把这美好的自然之味,从故乡带往远方,让人在四季里品味春天,在岁月里怀念光阴。但愿在这有生的日子里,每天都能有一盏白茶相伴,那才是爱茶人诗以咏志的好生活!

马哲峰老师简介:云南西双版纳益木堂茶仓高级顾问,湖南安化连心岭茶业公司高级顾问,湖南长沙岁越茶业有限公司茶文化顾问,广西梧州市广生祥六堡茶有限公司顾问,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作者:马哲峰,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寻源仙山岩,政和问白茶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