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态、品种、陈化潜力、普洱茶人的共同记忆……一层又一层的加持,使易武成了普洱茶玩家心中的上层建筑。价格和工艺的限制,又使用易武古树做熟茶成了狂想。
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说,勐海茶厂标准翻堆次数4次,昆明茶厂的翻堆次数往往要6次以上。两个厂做出来的茶风格差异非常大。
在入界普洱的产品体系中,品质核心是活性,用越陈越香指数表示;风格是偏好,由品种风格和发酵风格构成。轻发酵,就是工艺中的一种风格。
好的轻发酵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对轻发酵的定义,是指氧化控制适度,微生物发酵透彻。
一切都要从发酵说起。发酵是食物的炼金术,我们熟知的面包、泡菜、酸奶、啤酒等,都离不开微生物发酵。世界上关于发酵的书很多,但普洱茶发
2020年12月18日,茶叶进化论联合茶业复兴举办了一场主题沙龙:「重新定义熟茶轻发酵,用传统来尝试破圈」,试图通过熟茶去揭开发酵炼金术背后的秘密,带你用全新的视角理解熟茶发酵。
老茶都是大厂造的,大厂也造就了大厂的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就是三个最典型的大厂风格。什么造就了这些风格?
什么是老茶客记忆中找不回的勐海味?从品种上说,是勐海大叶种特有的粘稠浓郁;从工艺上说,是七八十年代老勐海茶厂的发酵思路——留有余地。
为什么今年入界普洱的熟茶全部选择轻发酵?因为这是我们对普洱熟茶风味呈现的探索,也是对普洱茶「破圈」的尝试。
但喝到一些不够好的熟茶时,还是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异杂味。熟茶为什么会有异杂味?主要是三方面原因:1、早期工艺不成熟;2、原料不讲究;3、仓储条件不到位。
这一次茶叶进化论找了几款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易武熟茶,与茶友们一起分享品鉴,探讨真正的易武风格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风味?以及好在哪里?面对普洱茶中高端价位的易武茶
评判普洱茶的标准一定要系统化、长期性。如果对普洱茶的未来有期待,那就要在较长时间段上看问题。有些特征是短时段的,现在的香以后可能不香,现在的甜以后可能不甜;有些特征是长时
李扬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普洱茶的漫漫世界,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微生物,领略漫山遍野的浩荡气息……我觉得有活性的普洱茶是送到嘴边的天籁。
11月6日晚,茶叶进化论迎来了第4期熟茶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生茶和熟茶的存茶乐趣。普洱茶以越陈越香的特异性在诸多茶类中脱颖而出,存茶也成了普洱茶客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勐海茶,就是又厚又重的,但是勐库大叶种或者酸度高的茶,就没有那么重,很轻盈,喝着轻,以为薄,其实是厚而不重。厚就是茶汤在口腔里的充胀感。「凤鸣」这个茶是厚而不重的,只是酸
真正的奢侈品,不是有钱就能消受的起。要理解其中的奥妙,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品味其中的细节,需要具备未曾衰老的激情,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和遨游宇宙的激情。
谈起普洱茶熟茶,发酵度貌似是一个专业的话题。“发酵度”被频繁讨论,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逐渐热门。
10月23日晚,茶叶进化论如期举办了第二场熟茶沙龙,主题为:聊一聊你心目中的熟茶。参与沙龙的茶友们讲述了自己对于熟茶的审美标准,也听到了许多行业内人士与熟茶多年的故事。
说起绿茶,一般会直接想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太平猴魁这类烘炒青绿茶,但很少有人想起晒青绿茶。晒青茶主要作为发酵茶的原料,很少直接销售,知名度远不及烘炒青和蒸青
如果你来到我们这儿喝茶,或者在我们的小伙伴处喝茶,大概会见到一个东西:桌子上一个明晃晃的黄铜制烧水炉,还罩着个玻璃罩。
品鉴力其实是一种思维力,是对呈味物质的有效理解方式。你越懂,越能获得享受感。人世间所有的嗜好品都是这样,普洱茶、葡萄酒、雪茄等都是。
“滑”与“涩”相对,“滑”感接近于细腻、顺滑,是品鉴常用的词汇。但凡用到“滑”字,全然是褒义的。怎么感受“滑”呢?最简单的例子,软水比硬水要“滑”。
通俗的茶叶审美表达,就是对一款茶进行感官上的优点描述。任何一种茶都具备色香味形上的各种优点,比如香、甜、干净等甚至是所有好茶通有的。
九月十日这一天,著名茶人邹家驹老师来到了茶叶进化论做客。邹家驹老师曾任中茶云南公司总经理,现任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是蜚声国际内外的普洱茶专家。
从业多年的资深茶人自有一套对茶的自洽逻辑,从积累的经验或者无数次的品饮中习得。当他们遇到茶叶进化论,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本期学员专访,从重庆到郑州再到银川,跨越南北的交流